(二)中医运用“关门捉贼”的时间
“关门捉贼”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医家汪绮石的《理虚元鉴·治虚药讹》:“柴胡升清调中,平肝缓脾……亦必急用柴胡、防风、葛根等味彻之,然后仍用补敛,庶免关门捉贼之患。”由于中医的历史悠久,所以会出现多个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概念。“关门捉贼”这一概念最早的表达是“闭门留寇”一词,出现于孙一奎撰写的《赤水玄珠》中:“营卫通,而痘易出,毒得解散可也。苟不汗之,则毒无从得出,留伏于内,未免闭门留寇之祸矣。”同时代还有徐谦所撰写的《仁端录》:“若表有外感,非发汗即宜清解,必使一昼一夜,汗出热透为佳,盖腠理疏通,则痘易出易壮耳,迟则热烧地盘,腠理密致,毒无从出……能免闭门留寇之祸乎?”可见中医使用“关门捉贼”这一概念与词语应是明代。从时间上来说,医家在前、兵家在后,这是不可置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