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越医抗疫

三、越医抗疫

防疫与治疫,都离不开医生。历代越医挺身而出,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在疫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和预防治疗等方面,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与应对经验。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绍兴山阴人。他集毕生之经验写成《景岳全书》,全书专设《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

明天启四年(1624),会稽张景岳辑成《景岳全书》

俞根初(1734—1799),名肇源,以字行,因兄弟中排行第三,乡间咸称俞三先生。山阴人,清代著名伤寒学家。俞氏辨证外感时病,遵张仲景之旨,兼参温病学说,诊伤寒重四诊合参,治疗上主张祛邪为主,重视透达,组方遣药,法度严谨,轻宣透灵。所著《通俗伤寒论》为研究伤寒、温病学说之佳作。

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号印岩,绍兴山阴人。生于世医之家,及冠之年,弃儒习医,悬壶绍城卧龙山麓之宣化坊。行医近五十年,两浙皆知,“以医闻世,群推泰斗”。光绪三十四年(1908)6月,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主持编辑事务。何氏将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著有《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温湿时疫治疗法》《校勘通俗伤寒论》《廉臣医案》等,对发扬绍派伤寒学说贡献甚大。

《绍兴医药学报》

胡宝书(1869—1933),名玉函,别名治安,以字行,绍兴人。世居绍兴赏祊、菖蒲溇,善治伤寒时病,为绍派伤寒代表医家。胡氏毕生致力于时病研究,治病能因地因人因时而施,著有《伤寒十八方》《校正药性》(由其祖父撰写,胡氏校正)等。

裘吉生(1873—1947),名庆元,曾字激声,以字行,绍兴会稽人。家传医业,幼年患肺痨,自学本草处方饮服得愈。民国初返绍,创立裘氏医院,并与何廉臣等共同主持《绍兴医药学报》编务及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事务。临床善治温热时病、肺痨、痢疾、白喉等,时孙中山偕胡汉民来绍,胡患赤痢,裘治之即愈。中山先生亲题“救民疾苦”相赠。裘氏积40年行医实践,著有《医学必读》《三三医书》《珍本医书集成》等。

《中国医学大成》

曹炳章(1878—1956),字赤电,又名琳笙,鄞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随父迁居绍兴,进中药铺学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绍城营基弄口开业行医。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遏制霍乱流行,刊行《霍乱急救法》。曹氏医学精深,著述颇丰,出版《秋瘟证治要略》《瘟痧证治要略》《霍乱症治要略》等书。民国二十三年(1934),曹炳章主编《中国医学大成》,选辑历代珍本、善本医著及自撰医药论说共计365种。

当下,我们众志成城,共同努力,定能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

(资料来源:《绍兴市志》《绍兴县志》《绍兴县卫生志》)

(作者1为绍兴市柯桥区史志办助理研究员,作者2为绍兴市柯桥区史志办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