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成书年代
2025年08月10日
(一)《三十六计》成书年代
人们常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两本脍炙人口的兵书相提并论,误以为两书都是孙子所写。《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而《三十六计》是在1941年,有人在那州(陕西那县)某书摊上发现一手抄本,后由成都兴华印刷所用土纸翻印成册,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有小字“秘本兵法”。其作者、发现者、成书年代都没有文献记载。
“三十六计”一词来源于“三十六策,走为上计”这一成语,这句话最早见于《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传》:“敬则仓促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植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王敬则说到的植公,即南朝宋的檀道济。檀道济(?—436),是南朝宋的有名将领。可以推测出《三十六计》一书的成书年代不会早于南朝宋,李兴斌通过对计名、“按语”及案例出处的梳理,发现计名出现的时期分别为唐以前21条,唐及其以后32条(其中唐6条、宋6条、元及元末明初5条、明11条、清4条),推测其成书于清代。赵钢立对书中的内容及思想进行分析,认为《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朝末年—清朝中期。从时代背景来看,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其统治者更是忌讳和讨厌能动摇其统治地位的兵法,《三十六计》既无作者也无刊刻,这也是其成书于清代而非其他朝代的一个佐证。综上所述,《三十六计》应成书于清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