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略”与“和阵”释义
张景岳的“和略”,从《黄帝内经》的“阴平阳秘”、《伤寒论》的“阴阳自和”立意,对其进行系统论述,有概念、适应范围、应用原则和方剂等内容,对后世方剂学“和法”理论确立影响至深。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和略》中对“和”做如下定义:“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和”是调和之意,因其不和而和之。景岳常以理气药为主,病兼虚者,则配合补益药补而和之;病兼滞者,则配合化湿、消食等药行而和之;病兼寒者,则配合温里药温而和之;病兼热者,则配合清热药凉而和之,以此类推。“和”的目的是“调平元气”“不失中和”。张景岳所论之“和”,与《黄帝内经》《伤寒论》一脉相承,而如今“和法”中包含的和解部分,如小柴胡汤类,张景岳将其归入“散略”中。
“和”之为法,变化多端,景岳自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景岳在诠释“和阵”时说:“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功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也就是说,有些疾病虚实夹杂,气血皆病,单用补法反而助邪,专使攻法又易伤正,用和法缓图,最为适合。
《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收集整理了历代名方,诸如将二陈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枳术丸、乌梅丸等378方列入和阵。“新方八阵”中列和阵20方,有金水六君煎、六安煎、和胃二陈煎、苓术二陈煎、和胃饮、排气饮、大和中饮、小和中饮、大分清饮、小分清饮、解肝煎、二术煎、廓清饮、扫虫煎、十香丸、芍药枳术丸、苍术丸、贝母丸、括痰丸、神香散等,除扫虫煎、十香丸、神香散3方主治疼痛外,其余17方大多为健脾和胃、调和肝脾、化痰理气之剂。景岳依托二陈汤、平胃散等古方化裁出治疗脾胃(肝脾)和痰饮水湿之“和阵”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