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散阵
1.正柴胡饮
原文:
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等证,凡血气平和,宜从平散者,此方主之。柴胡(一二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如头痛者,加川芎一钱。如热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钱。如呕恶者,加半夏一钱五分。如湿胜者,加苍术一钱。如胸腹有微滞者,加厚朴一钱。如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一二三钱,去浮沫服之,或苏叶亦可。
组成与服法:
柴胡(一二三钱)、防风(一钱半)、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
功效与主治:
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等证,凡血气平和,宜从平散者,此方主之。
加减应用:
如头痛者,加川芎一钱。如热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钱。如呕恶者,加半夏一钱五分。如湿胜者,加苍术一钱。如胸腹有微滞者,加厚朴一钱。如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一二三钱,去浮沫服之,或苏叶亦可。
2.大温中饮
原文:
凡患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背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证,此元阳大虚,正不胜邪之候。若非峻补托散,则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温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服后畏寒悉除,觉有躁热乃阳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此外,凡以素禀薄弱之辈,或感阴邪时疫,发热困倦,虽未见如前阴证,而热邪未甚者,但于初感时,即速用此饮,连进二三服,无不随药随愈,真神剂也。此方宜与理阴煎、麻桂饮相参用。熟地(三五七钱)、冬白术(三五钱)、当归(三五钱。如泄泻者,不宜用,或以山药代之)、人参(二三钱,甚者一两,或不用亦可)、炙甘草(一钱)、柴胡(二三四钱)、麻黄(一二三钱)、肉桂(一二钱)、干姜(炒熟,一二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水二盅,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如气虚,加黄芪二三钱。如寒甚阳虚者,加制附子一二钱。头痛,加川芎或白芷、细辛。阳虚气陷,加升麻。如肚腹泄泻,宜少减柴胡,加防风、细辛亦可。尝见伤寒之治,惟仲景能知温散,如麻黄、桂枝等汤是也;亦知补气而散,如小柴胡之属是也。至若阳根于阴,汗化于液,从补血而散,而云腾致雨之妙,则仲景犹所未及,故予制此方,乃邪从营解第一义也,其功难悉,所当深察。
组成与服法:
熟地(三五七钱)、冬白术(三五钱)、当归(三五钱。如泄泻者,不宜用,或以山药代之人参二三钱,甚者一两,或不用亦可)、炙甘草(一钱)、柴胡(二三四钱)、麻黄(一二三钱)、肉桂(一二钱)、干姜(炒熟,一二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水二盅,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
功效与主治:
凡患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背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证,此元阳大虚,正不胜邪之候。若非峻补托散,则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温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服后畏寒悉除,觉有躁热乃阳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此外,凡此素禀薄弱之辈,或感阴邪时疫,发热困倦,虽未见如前阴证,而热邪未甚者,但于初感时,即速用此饮,连进二三服,无不随药随愈,真神剂也。此方宜与理阴煎、麻桂饮相参用。
加减应用:
如气虚,加黄芪二三钱。如寒甚阳虚者,加制附子一二钱。头痛,加川芎或白芷、细辛。阳虚气陷,加升麻。如肚腹泄泻,宜少减柴胡,加防风、细辛亦可。
3.柴胡白虎煎
原文:
治阳明温热,表邪不解等证。柴胡(二钱)、石膏(三钱)、黄芩(二钱)、麦冬(二钱)、细甘草(七分)。水一盅半,加竹叶二十片,煎服。
组成与服法:
柴胡(二钱)、石膏(三钱)、黄芩(二钱)、麦冬(二钱)、细甘草(七分)。水一盅半,加竹叶二十片,煎服。
功效与主治:
治阳明温热,表邪不解等证。
4.归柴饮
原文:
治营虚不能作汗,及真阴不足,外感寒邪难解者,此神方也。如大便多溏者,以冬术代当归亦佳。当归(一两)、柴胡(五钱)、炙甘草(八分)。水一盅半,煎服。或加生姜三五片,或加陈皮一钱,或加人参。
组成与服法:
当归(一两)、柴胡(五钱)、炙甘草(八分)。水一盅半,煎服。或加生姜三五片,或加陈皮一钱,或加人参。
功效与主治:
治营虚不能作汗,及真阴不足,外感寒邪难解者,此神方也。如大便多溏者,以冬术代当归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