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的规范和发扬

四、辨证施治的规范和发扬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的二纲六变辨证体系,对中医辨证施治的流程进行了规范,使辨证施治作为临床医学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方法更加突显,至今仍在发扬光大。

他以对中医阴阳理论的精深把握和基于临床诊治疾病的丰富经验,总结出阴阳为纲,表里、虚实、寒热为变的辨证方法。他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又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曰阴阳而已。”并专著《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篇章,详加论述,“病症虽杂,亦可以阴阳统据之”,言阴阳为纲,如: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多言为阳,无声为阴;等等。“寒热者,阴阳之化也。”“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虚实之变亦有“表里、气血、脏腑、阴阳之虚实”。先审阴阳,再辨六变,诊治疾病的思路则了然于胸。他曾读清代程国彭撰《医学心悟》,其云:“病之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即后世所谓八纲辨证的基本元素,均已在张景岳的二纲六变之中。陈天祥认为,在张景岳的二纲六变中,阴阳为第一层次,以抽象概括疾病的属性;表里、寒热、虚实为第二层次,以表示疾病的基本特点;而第三层次则涉及病变的众多侧面,如表里中须考虑内外之邪、上下左右、脏腑经络、疾病趋势等。通过这样辨析,可详细勾画出病症的具体特点,于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模式。

张景岳还将二纲六变辨证体系用来解读仲景的《伤寒论》,颇具新意,并指导临床实践,开拓治疗思路。《景岳全书·伤寒典》载:“凡治伤寒,须先辨阴证阳证。”“凡阳证宜凉亦泻,阴证宜补亦温。”“阳邪在表则表热,阴邪在表则表寒。”“阳邪在里则里热,阴邪在里则里寒。”至于治法,“在表者宜散,在里者宜攻,此大则也。然伤寒死生之机则全在虚实二字”。他结合临证经验,体会“挟虚伤寒最为可畏”,指出补法也能治伤寒,提出“补中亦能散表”论断,发前人所未发,独具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