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结阳结,不可不辨

(二)阴结阳结,不可不辨

《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张子和云:“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涩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此阳火不下,推而上行也。”后世部分医家受张子和影响,认为噎膈属热结,悉传为火。如清代姚止庵在其著作《素问经注节解》中云:“小肠膀胱俱热结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膀胱热则津液涸,故隔塞而不便泻。”张景岳则认为不然。其在著作《类经》中说:“膀胱小肠二经也,小肠属火,膀胱属水,邪结小肠则阳气不化,邪结膀胱则津液不行,下不通则上不运,故为隔塞之病。”张景岳认为,三阳乃太阳,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三者。噎膈之病非为热结一端,人之病结,有气结、血结、阳结、阴结,不可不辨。噎膈一病若以阳结呈则易辨,有烦渴发热等证,脉呈现洪、大、滑、实之象。阴结难辨,一般下有结闭而上无热证者为阴结。阴结乃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治节不行。《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曰:“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遇到阴结应温补命门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