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声名起落的背景
2025年08月10日
一、张景岳声名起落的背景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明史》载:“父为定西侯客,介宾年十四,即从游于京师……有金梦石者,工医术,介宾从之学,尽得其传。”张氏精研《内经》四十年,“恐《内经》资其自用,而不能与天下共用,遂乃著而为《类经》”,将中医学理论体系类分为十二类,即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共三十二卷。同时对其中意义艰深,言不尽意者,益以《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来图文互解。三者皆刊行于明天启四年(1624),“西安叶秉敬谓之‘海内奇书’。班孟坚赞孝宣之治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与此同时,张景岳医名日盛,“为人治病,沉思病原,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一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赵养葵,名献可,宁波人,与介宾同时,未尝相见,而议论往往有合者”。
康熙三十九年(1700),其外孙林日蔚在张介宾逝世六十年后,将其遗著《景岳全书》带到广东,由时任广东布政使的同乡鲁超主持刊刻,此书才得以问世。《景岳全书》共六十四卷,包括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八阵、古方八阵以及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等部分,将中医理论、本草方剂、内外妇儿各科等内容囊括无遗,对临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康熙四十九年(1710),两广盐运使贾棠重刻了《景岳全书》,在题于次年的序中,贾氏交代了重刻的原因:“板成北去,得其书者,视为肘后之珍,世罕见之……惜其流传不广,出俸翻刻,公诸宇内。”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张氏生前“医日进,名日彰”,但是其临床学术思想还是从康熙年间才开始逐渐有影响力的。然而,乾隆年间的一场大疫,使张景岳遭受了较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