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脊椎之三焦
2025年08月10日
四、脊椎之三焦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此条文中的“三焦”,按文言释义:“焦,即瞧,通椎,谓骨节也。”所以,此“三焦”即“三椎”之义,考之原文,应解释为“第三胸椎”,意指“肺腧穴在第三胸椎间”。这是《内经》中叙述骨性标志的特例,与前面所述三种“三焦”概念毫无关联,应加以区别。
回想起来,我当时在研究三焦学说的整个历程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明代伟大医家张景岳(张介宾),其他后人所创的三焦“有名无实说”“淋巴系统说”等纯属无稽之谈。张景岳曾于壮年所著的《景岳全书》提出“腔子三焦说”,笼统以为“三焦为一腔之大腑也”。好在张景岳晚年治学纯熟,屡发“《内经》三焦有几”之问,并在《质疑录》中自责:“三焦为一腔之大腑之论,亦可议而未有当焉也!”然后创立“三‘三焦’说”,只可惜在倡此学说时,又混同了部分概念,令后学难以接受,功亏一篑,但其研究方向绝对正确!尽管他最终没能厘清《内经》的众多“三焦”概念,但指明了正确的三焦学说研究方向,留下了虚心严谨的治学精神。
总之,自古至今,之所以三焦学说难明,是因为研学者混同了《内经》中众多三焦概念而自圆其说,以偏概全,或凭主观臆测,不分牛马,囫囵立论。唯张景岳至晚年深研《内经》后,几经反思而警醒,确实难能可贵。现在,我们只要厘清《内经》中上述四种截然不同的“三焦”概念,并对号入座于经文,避免混淆,就能真正读懂《内经》,并理解四种“三焦”的实质本义和功能。
(作者为缙云县壶镇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