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和致平

(二)调和致平

“和”作为由古代哲学演变而成的中医学思想,其含义在历代医家的探索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不断扩展,“调和致平”即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精华之一,该核心理念源于先秦哲学的“中和”思想。如《尚书》中的“协和万邦”,《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国语》中的“和实生物”,老子的“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有子的“和为贵”,子思的“致中和”,都充分体现出重视天地万物间的整体统一与和谐共生观念。而《内经》中的“阴平阳秘”“以和为利”及《伤寒论》中所倡导的“阴阳自和”状态,也都体现了调和致平、以平为期的理念和目标。在“和”的中心思想上,儒家学派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学派相对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中医的“和”不仅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且更看重个体间以及人体自身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