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的取长和补短
张景岳治学严谨,勤于实践。他深入系统地研读古典医籍,认真细致地学习前贤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际,善于继承,敢于批评,对各家学说客观评价,指点得失,既遵循中医理论,又重视实践创新,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见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避人之短,扬己之长。
张景岳于晚年撰《质疑录》,对金元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等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评判,“取先贤之经,以辨先贤之误”。他说:“凡读书稽古之士,宜加精究,勿谓古人之法如此,便可执而混用。”如述“中风”一证时,对刘河间的中风之证皆属火证、李杲的中风之因都由气虚所致的说法,认为有失偏颇,不予苟同。他主张中风“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并提出改“中风”之名为“非风”,见解大胆而独到。张景岳根据临床实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朱丹溪的阳有余而阴不足学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予自初年尝读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未尝不服其高见。自吾渐立以来,则疑信相半矣,又自不惑以来,则始知其大谬矣。”他认为临证治病并非阳常有余,相反是阳常不足,进而形成重视阳气、强调温补的学术思想。
张景岳对学术真理孜孜以求,在批评他人之弊的同时,也不断自省,批评自己。《质疑录》中还对其本人早年著作中立言未当之处,进行辨析和纠正。诚如王琪所言:“考其所列诸论,有已见《全书》《类经》中者,亦有与《全书》《类经》之说少异,而悔畴昔立言之未当者。人以此疑其为晚年未定稿,又以此知其所学越老越明,未尝自矜已得,而孜孜日求正于至当为可则也。”这种不惜自曝其短、求实进取的治学精神,更为难能可贵。
张景岳评判各家学说,其目的是取长补短,倡明学术。他有时尽管言辞激烈,却并非全盘否认,如他虽反对丹溪的阳有余论,但同样重视其养阴补养精血的理念。张景岳批评前人的一些说法,是批评中有继承,继承中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