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四症之四——黄疸
《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中有云:“黄之大要有四,曰阳黄,曰阴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其中,张景岳将黄疸之症状大胆地归为四类,并首次提出了胆黄一说。景岳认为,胆黄主要由“大惊,大恐,及斗殴伤”引起,认识到一些外在的因素可能会导致胆道系统的损伤,从而导致胆汁外溢,引起黄疸的产生。
张景岳在《杂证谟·黄疸》中较多地提出了阴黄的佐治,认为阴黄“全非湿热”,但可起因于湿寒,且阴黄患者多伴有气血两亏、内伤不足。故张景岳提出,治疗阴黄当“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提议银黄当辅以综合治疗,临床应补脾肾心之虚,固本培元,以培气血,则黄可退。对于调补心脾之药,可采用五君子煎、四君子汤、温胃饮、寿脾煎等;对于阴中阳虚的患者,可给予八味丸、六味丸、六味回阳饮、理阴煎、五福饮、左归饮、右归饮等;对于元虚寒湿者,可给予四苓散、五苓散、加减茵陈五苓散等。由此可以看出,张景岳在治疗阴黄方面,主要通过综合疗法结合辨证论治,并为专于清利湿邪,以养心脾肾为先,从而黄疸自消。
验案举隅——热因热用退黄疸
陈某,男,36岁。1997年8月11日初诊。患者全身发黄已五年余,曾几次住院治疗,疗效均不显著,遂来我处就治。诊见巩膜深度黄染而鲜明,周身皮肤呈深暗黄色,体型消瘦,精神倦怠,声低息短,少气懒言,不思饮食,口不渴,小便短少,色如浓茶,两胁胀痛。舌苔厚腻、色黄少津,脉紧沉。肝脏活体检查,证实为胆汁性肝硬化。血胆红素为187μmol/L。细阅前医所用之中药,多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茵陈、焦山栀、大黄、丹参、赤芍、虎杖根、垂盆草、蛇舌草、田基黄、石楠叶等,均未能取效。详辨症状,当为脾阳亏虚、寒湿内盛之症,治宜温阳散寒、健脾化湿。景岳加减茵陈五苓散,处方:淡附片(先煎2~3小时)90g,干姜60g,肉桂粉(冲)、淡吴萸各15g,北细辛10g,茵陈、苡仁各30g,茯苓50g,苍术、泽泻、红枣各20g,猪苓12g。15剂后,精神转佳,黄疸已去十之八九,小便色转清,食欲增加,大便正常,血胆红素降至62μmol/L。患者肝肾虚寒,脾气尚弱,寒湿之邪未清,故仍宜温阳化湿。上方去细辛、苍术、猪苓,加白术、丹参。10剂后诸症均除,肝功能检查已恢复正常,继以上方加减调理一个月。随访一年,病情稳定。
按:本例虽然巩膜黄染鲜明、苔黄厚腻而少津,似为热象,但患黄疸已五年,周身皮肤呈深暗黄色,精神倦怠,少气懒言,不思饮食,口不渴,当为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湿留滞于中焦、肝胆气机不畅、胆液外溢所致,且前医多用清热之品而不效,故治当温阳散寒、健脾化湿。方中用大剂量之附片、肉桂、淡吴萸、北细辛温化寒湿,干姜、红枣健脾温中,茵陈舒肝退黄,苍术、茯苓、苡仁、泽泻、猪苓燥湿利湿。笔者参考名中医胡佩衡的经验,超剂量使用附、桂、姜、辛,果获良效,但临床必须辨证准确,煎服合法,方可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