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阴阳在男科病中的运用

一、重阴阳在男科病中的运用

1.阴阳一体论在男科病中的运用

张景岳认为,阴阳失调是引起男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在中医临证男科疾病时,常见各种疑难杂病,难辨其因,难定其证,故治疗效果不佳。张景岳认为,治疗男性疾病之根本方法为调和阴阳,故《景岳全书·传忠录》开篇指出,但凡临床诊断或辨证施治,应首辨阴阳,恢复阴阳平衡。张景岳认为,阴阳同源,阳可化阴,阴可化阳,阴阳相互转化;既注重阴阳,又倡导阴阳一体论。在此基础上,张景岳以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为基础,同用补阴药与补阳药,纯补无泻的用方特点,创造了补益名方右归丸(补阳药,功效为温补肾精,填精止遗)和左归丸(补阴药,功效为壮水之主,培左肾之元阴)。现代男科疾病中虚损的病机指导思想仍是“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理论思想,并逐步在现代科学免疫水平及基因水平方面得到验证。

2.阳非有余,阴亦不足在男科病中的运用

张景岳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得出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易伤阳气,故“阳常不足”,认为人身之根本为阳气,男子阳虚则不能固涩,易引起小便滴沥、早泄、滑精、遗精;阳虚则温煦不够,易引起早泄、阳痿、寒疝、阴冷、精冷;阳虚则气化不足,易引起癃闭、淋证等。因此,张景岳在临床治疗时多用温补之法,且在临床治疗时对病因暂不明确的疾病先用温补法探病,这与张景岳所处时代及大环境密切相关,补阳理论乃为重中之重,但随着中医男科学的不断进步,发现张景岳之理论虽有偏失,但临床男科疾病确实以肾阳虚证型为主,也有可取之处。

张景岳不光强调阳气的重要性,对阴精也十分重视。《类经图翼·真阴论》在“阴阳互根”“体用一源”的思想指导下,阐述了阴液枯涸与阳气虚衰关系密切。此理论不仅弥补了朱丹溪“阴常不足”学说的不足之处,还阐述了阴精是否能发挥濡养功能是维持机体盛衰的关键因素。故对人体来说,阳气充足与否则决定机体的盛衰。男子出现梦遗、阳痿,是因长期阴液不足伤及肾引起的;出现血精是因热伤血络引起的;出现滑精、遗精,是因虚热内生、热扰精室引起的;出现精稠量少,甚至无精及死精,是因精血不足引起的。张景岳并不赞同朱丹溪应用苦寒药物如知母、黄柏等补阴,认为对真阴有耗伤,应以熟地黄、当归等滋润填髓之品治疗真阴不足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