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越医文化研究文集(二)》,是继2018年《越医文化研究文集》出版后,对越医一代宗师张景岳医学思想研究成果的集成,是张景岳理法方药传承的专辑。它如实记录了近几年来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和非遗传承人,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道路上留下的足迹,见证了他们厚植百姓的情怀,勇担使命的责任,以及为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做出的贡献。

本书共分六个专辑,汇编的一百多篇文稿和图片,既有对张景岳纪念活动、学术活动的集中展示,也有对张景岳理法方药的深入探析,从中也可以看到景岳中医药文化在申遗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尤为可贵的是,其中有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年轻中医人对景岳学术思想的思考和实践,这使我们感到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未来可期。

本书的最后部分,主要收录了在庚子年新冠肺炎蔓延之初,对张景岳和历史上中医药发挥避疫抗疫作用的研究文章。因时间仓促,选录的篇幅不多,有待进一步收集和整理。

张景岳医学思想是越医文化的瑰宝,是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厚重的文化遗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以张景岳为代表的越地医家,留给我们崇尚自然、务实和谐、包容独立的精神品格,以及几百年来救治和佑护民众生命的理法方药,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张景岳历经30载,耗尽心血写下的医学巨著,其系统性、广博性、丰厚性无人能及,至今仍广泛地为中医药大学的教材所引用。他对《内经》的崇敬无以言表,竭力推崇,为此做出了最精辟、最透彻的注解,对《内经》的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张景岳的医学著作中,充满了批判和质疑,这就是所谓“无疑处有疑,有疑处无疑”,这种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是当代做学问的人最好的榜样。

他善于用极为精美的文笔、极为简洁的文字和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张景岳的理法方药不仅有它的医学价值,毫无疑问亦有它传世的文学价值。

所以,在越医文化和景岳中医药文化申遗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仅仅局限在民间医学、越地民俗或者传统技艺的范围内,其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尤其是它在精神性、思想性、学术性方面的价值会有所缺失。

应该看到,与已列入名录的任何同类非遗传统医学项目比较,越医文化和景岳中医药文化都毫不逊色,只要非遗名录还允许医药文化类项目存在,那么我们申遗的脚步就不应该停下来。在目前中医药应用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依然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将其列入保护名录,会使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属性上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找到它存在和生长的更广阔的空间。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初心和意义所在。

中医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与所有的文化一样,中医药文化基于变革和传承,而始于文字。正如国家级名老中医连建伟所说,中医的价值在于创造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它不仅是医学,更是哲学。具体体现在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上,“方随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以法统方”16字,便可应临证之无穷变化。从中医药文化缘起切入,在传承中提高认识,在扬弃中创新发展,中医药人任重道远。

2019年初,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领导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社会人士学中医师承班,开启师承学医之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这是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对学医者的评论,寥寥数语,道尽忠孝仁义、大医精诚,至今仍可作为医者的座右铭。而“以养其身”对于学医者来说,除了养生护体,更有以德润身、以文化人的教化受益。这些感悟,是我师承学医以来最重要的收获。

庚子年注定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在危难中显身手,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认可。中国抗疫方案,记录了新冠肺炎防控的中医内容,显示了中医药抗疫的学术亮点,印证了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历久弥新的张力。

面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机遇,我们欣喜地看到:以习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医药的振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正在出台落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2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同时组建中医药非遗协调委员会。这是中医药传承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示范,将成为发展中医药非遗事业、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些,都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铺设新的台阶,提供有力保障,使之在当今时代进一步焕发青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期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早日来临!

衷心感谢本书论文作者、专家学者、指导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书中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邵田田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