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洪洞到韩城
作为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王姓来源多且分布广,几乎在任何汉族聚集区都存在,并不一定同宗,韩城也是如此。王杰的家族出于太原王氏,至其七世祖王进顺居住于洪洞县地方,明末时带领家人迁徙入陕,谱称“法天公”,是为韩城本支之始。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曾多次从洪洞县向外移民,充实中原那些因战乱或自然灾害变得人口空疏的州县。民国《洪洞县志》有一篇《重修古大槐树处记》,写道:
明太祖洪武间,屡徙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成祖永乐元年,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复核太原、平阳、泽、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丁口以实北平;十四年徙山西民于保安州。自是以后,移徙于四方者不一而足。盖尔时洪地殷繁,每有迁移,其民必与,而实以大树处为荟萃之所。〔1〕
这株古槐在县城北二里许的汾河畔,古代为水陆交通要道,成为移民记忆中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批批乡民扶老携幼,从那株象征根本之地的大槐树下出发,散向各地。这是由官府组织的大迁徙,政府统一安排,也提供一些路途补贴和安置费用。清道光间大学士祁寯藻的祖籍也是洪洞,其弟宿藻应邀主持该县玉峰书院,写下“吾家迁居旧槐里,五百年来还过此”“相逢父老话因缘,故里重寻竟失传”〔2〕等诗句,祁家的迁徙,应是在明朝前期。
王杰家族自洪洞的外迁要晚许多。
据其家族迁韩只有四五代推算,本支始祖王进顺的生活年代应在明崇祯间。其时山西战乱频发,村墟残破,百姓非死即逃,所谓“播迁”是也。王进顺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记载,今日已很难推想他是怎样带着一大家子人渡过的黄河,又为何选中在韩城落籍?根据《韩城王氏宗谱》记述:
进顺公,字法天,号道夫,以明季不事功名,托处士以终老,桑间十亩,勤俭传家,积数世而大发其光者,殆公之潜德焉。〔3〕
由此可知,该支王氏的始祖是个读书明理之人,且略有家资,大约见局势不妙即携带家人躲避,至韩城后购置田产,安顿下来,并无在战火中枵腹逃难之狼狈。
清道光间,王杰的孙子王笃出任广东粮道,职事不重,较有闲暇,前面提到的《王氏统宗世谱》(一名《韩城王氏宗谱》)就是他在此际编纂,并在卷首小序中细说始祖恩德:
我王氏肇于太原,族大人众,先世居山西洪洞县,旧谱久湮其详,不可得闻矣。明季法天公避乱于秦之韩城,遂家焉。法天公性嗜学,绝外缘,兢兢以道自守,不事功名,故见机而作,卒能携家远徙,潜德幽光,于兹可见。后之人所以迁地为良而绵延世绪、光大门闾者,自公始。〔4〕
洪洞至韩城约计三百里,并不太远,但要乘船越过水阔流急的黄河,也是多有凶险。王进顺显然计议周详,与家人很快在韩城的人和寨定居。王笃文中特别说明法天公生性嗜学,恪守道德原则,拒绝各种不良风习的引诱,淡泊名利,不知其何所依据,总觉得有点像照着祖父王杰的样子刻画的。果然他在后面话头一转,便写到祖父——
洎乎生齿日繁,支派日远,而先祖先公尚未有家庙以妥在天之灵。我大父文端公有忧之,嗣于癸卯年九月由京旋里终制,乃出俸金倡建祠宇,惟我先人始有凭依;又捐置祀田三十余亩,以供粢盛,俾无阙乏。
此“癸卯年”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该年五月,王杰之母吴太夫人逝于京师,秋九月扶母亲灵柩还乡守丧。就在这期间,经济上并不富裕的王杰带头出钱修建了宗祠,并捐资置办了三十余亩祀田,族人才有了一个祭祀先人的地方。他还想要编纂一部族谱,由于朝廷事务繁忙,加上族人支派已多,需花大力气方能一一理清端绪,仅写了一份草稿,存放箧中。
王杰的子孙中,唯有次子垿时的次子王笃考取进士,再入庶常馆深造,散馆后为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出任福建汀州知府,广东督粮道。嘉道间官场的显宦之后越来越多,似乎总能借得一点先辈余荫,譬如林则徐就对王笃很倚重,在虎门销烟时,委以现场监理的重任。正是在广东任上,王笃最后完成家谱的定稿,名曰《王氏统宗世谱》,撰写序言,并刊刻成册。检核谱文,可知王笃是以第四世起的本支为主,其他支派皆付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