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陕南的战事

二、关注陕南的战事

围剿白莲教之役可谓旷日持久。

如果说战事在嘉庆七年末已进入尾声,楚川陕的大股教军已被歼灭,而进入嘉庆八年,三省交界的山林地带仍有零星小股藏匿。经略额勒登保督兵“分道排搜”,如同梳篦之法,务求擒斩净尽,早日奏捷。而教军残部皆为百战之余,矫健悍勇,制造了一种超长之矛,躲在密林中伺机而发,甘肃提督穆克登布就是这样被刺死的。此人为当时难得之骁将,以战功连连晋升,钦赐御前侍卫,没想到突然在密林中被袭杀。嘉庆帝严命抓获凶手熊老八,可山林邃密,官军哪知去向,只好以一具尸首假冒。而陕南山林方圆数百里,地形复杂,堪称残余教军的根据地,有旨命陕西提督杨遇春、固原总兵杨芳等“将南山内排搜数次,勿惮勤苦,以期早就廓清为要”〔27〕。毕竟教军只剩得零星残余,谕旨也说到要宣布战事结束,而前线所发六百里加急的红旌捷报,此时已在路上。

数日后为中元节,颙琰前往圆明园内的安佑宫行礼,接到经略额勒登保与德楞泰、勒保二参赞的喜折,“会奏剿捕余匪全竣,三省地方肃清”。这已是第二次前线报喜,去年年底就搞了一次,“只因大山老林,不无余孽窜匿偷生,复谕令经略参赞等遴派官兵四出穷搜,及今又阅八月,始能全境肃清”。其实君臣都知道尚未彻底肃清,一些教军残余躲藏在山林中,四川有,陕西南部更多些,时聚时散,出没不定,而其大势已去,难成气候,也是事实。

又是一年过去,所谓“残匪”依然出没不定,嘉庆帝为之焦虑,在王杰的奏折上写了一段朱批:“卿在家颐养,福履永绥,朕心甚慰。现今川中尚有二三百名余匪未灭,宵旰焦劳。卿若有所闻,即具密折奏闻。”王杰也时常关注和思考此事,遂提出建议,请求嘉庆帝恩准“余匪”投诚,奏曰:

臣之愚见,贼匪始图抢掠,继迫兵威,即有悔罪之人思欲投首,又恐兵役称为拿获,此亦事之所有。至前此屡蒙恩赦,现在余匪未知曾否俱邀宽宥,如尚未沐圣恩,在彼自知恶极,不得不势同走险;而我皇上如天之仁,固久欲其并生也。或者一面督兵围剿,一面再施宽大之诏,准其投首,随身无带兵器者令地方官照前释放。虽漏网之蠢顽,骤得幸免骈诛;而被害之闾阎,当可顿安耕作……〔28〕

其时军中盛行杀俘。凡捉获之人,教首多用凌迟、寸磔等酷刑,而查明加入教军在一年之上者,概予处死,是为骈诛,即挨个砍头。王杰深为悯恻,提出应为其开一条生路,将放下武器投降者从宽释放,即便会有一些漏网之鱼,也不要紧。颙琰朱批:“所见甚是,即行谕知军营,亦可少助。但冥顽不灵之徒怙终不悛,奈何?”这种复杂心境,也只有对老臣才能流露一二。

接到朱批后,王杰再次上疏,认为朝廷在两年前就已宣布三省平叛大功告竣,虽至今还有些零星战斗,当地百姓也未能完全安定下来,个别教军仍在苟延残喘,然兴师太久历来不是好事,传播于众人之口也不妥当,提出“即或尚须留兵,而要不必复有用兵之名”。嘉庆帝大以为然,朱批:

所论甚是。留兵不过防余孽以期肃净,原无用兵之处。现今已报完全,只搜捕一二遗孽耳。〔29〕

接下来,颙琰提到王杰的八十大寿,曰:“今冬八旬双庆,已令方维甸送庆寿诗额等件往韩城矣,惟愿宜绵福履,享期颐之大年,是朕之至愿也。”话头一变而亲切和煦,所说的“八旬双庆”,乃指王杰与夫人程氏皆已八十岁,在那时实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