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得已之苦衷”

四、“朕不得已之苦衷”

在如何处置和珅上,除了遵旨审讯和众议拟罪之外,未见王杰有更多的举动,也未见本人对此留下只言片语。他的心态应是复杂的:既为和珅的倒台由衷喜悦,对新帝采取的果断措施坚决支持,毅然挑起主审的重担;又清楚和珅乃一势利小人,并非大奸巨恶,也没有篡国夺位之心。王公大臣会审时提议凌迟处死,实为皇上的加恩降格做引子,并非真的想那样做。

王杰也知颙琰的犹豫不决,知道固伦十公主,也包括董诰、刘墉、朱珪等人在为和珅求情,他未参加。此类事情多少有些沽名钓誉,且陷皇上于不仁不智,王杰义所不为也,相信皇上在最后自有决断,自有分寸。

其实,要不要处死和珅,让他怎么个死法,在嘉庆帝也是颇为审慎,曾密召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来宫,听取处置和珅的建议:

(皇上)谕及人言和珅有歹心,熊光奏:“和珅贪纵,罪不容诛,若谓有歹心,臣不敢附和。”上云:“何以见得?”熊光奏:“凡怀不轨者,必先收拾人心,和珅则满汉无一归附者,倘使伊中怀不轨,谁肯从之?”上云:“如此办之,得无太急?”熊光奏云:“和珅受纯皇帝逾格恩施,乃贪纵至此。若不速办,无识之徒观望夤缘,别滋事端。皇上办得速,是义之尽;收得速,是仁之至也。”〔44〕

所谓歹心,当指颠覆皇位,不知哪个在颙琰跟前提出,必欲给和珅戴一顶“大逆”的帽子。吴熊光被上皇破格提拔为军机大臣后遭到和珅排挤,此时则直言相谏,请求皇上恩赐和珅自缢,并迅速了结此案,打消群臣的观望和疑虑。

和珅当然是一个大贪官,虽没有去向国库伸手,没有截取军费和税收,也较少主动索取,但倚恃着皇上宠信和身居高位,政以贿成,聚集了巨量的家产,理应追究,也值得反思。和珅死后,监刑者向皇帝禀报其自缢场景,并将其写在衣带上的绝命诗进呈。颙琰读了那首著名的“衣带诗”,也发表了几句感慨,大意是此人还是有点儿才的,只是读书太少,不知道如何做一个道德君子。

在这之后,颙琰开始想起和珅的一些好处,想起他对父皇的多年侍奉之劳,或也能想起他为自己效过的力,心绪有些纷乱。外地将军督抚的奏本仍在接连送来,无一例外地吁请严惩,皇上的御批则出现一些变化,如批复山西巡抚伯麟奏折,曰:

已施恩赐令自尽矣。朕不得已之苦衷,天下臣民当共知耳。

接下来在湖广总督景安奏折后写道:

已赐令自尽矣,实出于不得已之苦衷也。

为国除害,扫除了一个贪官和佞臣,又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呢?颙琰在批阅江西巡抚张诚基奏本时略有流露:

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实出于万不得已。

是非公论自有定评,无庸置辩也。

说的是和珅的狂悖恣纵,然若说亲政后也会如此,鬼才相信。同日批复漕运总督梁肯堂奏本:

此人不除,天下人心不正,所以必行,后世自有公论。

说的是和珅败坏了朝政,乃至社会风气,很有些道理,却又不能深追,一旦刨根便到了父皇身上。又广东巡抚陈大文折御批:

天下至大,兆民至众,近年皆为和珅所蒙蔽,诸务废弛,若不速办,

几不可问矣!不得已之苦衷,惟上苍昭鉴耳。〔45〕

非也。天下和兆民都不是和珅能蒙蔽的,其所蒙蔽的主要是太上皇,有此一人做靠山,也就足矣。

对诛杀老和,颙琰显得有点底气不足,向着一班封疆大吏不停地分辩解释,诉说苦衷。御批不再提及大逆之罪,反复强调的都是其贪纵。而贪官资产的数额,从来都是社会舆论的关注热点。和珅聪明一世,得意半生,处心积虑搜刮聚敛,最后是一命呜呼,巨大资产抄没入官。和中堂死后,一句谣谚随即在京师传开,道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或“和珅倒,嘉庆饱”,似乎诛杀抄检和珅之举意在财产,令嘉庆帝格外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