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水营

三、黑水营

清代的西域,除了辽阔的卫拉特蒙古游牧区,还包括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天山南部地域,又称回疆、南疆,百姓多信奉伊斯兰教。噶尔丹崛起后,攻灭黑山派主政的叶尔羌汗国,扶持白山派的阿帕克和卓上台,使其家族成为南疆的统治者。阿帕克自称“圣裔”,既有着成吉思汗的血统,又是穆罕默德女儿的后裔,加上精通法术和医道,赢得当地民众的狂热迷信。阿帕克上台后政教合一,诱捕杀害黑山派和卓一系,而死后其子嗣为争权互相厮杀,也是丧亡相继。只有一个年幼孙辈阿哈玛特,被人藏在山洞里得以幸存,在喀什即位,不久后成为准噶尔军队的俘虏,被押往伊犁。他在那里有了两个儿子,布拉尼敦和霍集占,即后来所称的“大小和卓”。第一次平准之役,阿哈玛特已死,二子来军营投效,定北将军班第奏请皇上批准,派侍卫托伦泰带兵护送布拉尼敦回去招抚旧部,恢复旧日政权,南疆八城尽归白山派掌握。

就在阿睦尔撒纳兴兵作乱、将军班第与参赞鄂容安先后自尽之时,小和卓霍集占潜回南疆。这是一个不安分的狂热分子,很快就纠集一批死党,劝哥哥扯旗造反。布拉尼敦心知朝廷有再造之恩,开始时并不同意,架不住弟弟煽惑逼迫,又见卫拉特全境变乱,西路将军派人前来征调兵马,催促缴纳贡赋,遂决定脱离清朝。他还不想过分决裂,将在喀什的侍卫托伦泰放回。

兆惠已是户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见托伦泰久不回归,担心回疆生变,派副都统阿敏道带领一百名官兵前往库车城驻扎。二十二年三月,阿敏道得库车伯克密报,告以大小和卓欲行叛乱,急速整军撤离,而战马已被悉数牵走。清军步行杀出,霍集占命数百属下追杀而至,将阿敏道与官兵尽行杀害。外界一向视此地民风懦弱,大小和卓以这一血腥杀戮为标志,竖起了叛旗,霍集占自立为“巴图尔汗”。

二十三年正月,乾隆帝以收复伊犁,在恰克图验明俄方出示的阿睦尔撒纳尸身,宣布第三次平准之役结束,开始筹划征讨回部。五月,以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亲率大军由哈喇沙尔进抵库车。库车城乃回疆门户,依托山岗而建,以沙石柳枝层叠密筑,堪称坚固。正当清军将库车围住,准备云梯、盾牌等攻城器具之时,霍集占带兵三千由戈壁小路增援,两军在城郊激战。叛军死伤两千多人,霍集占见难以抵敌,逃入库车城中。小和卓生性悍勇,稍事休整即率队出城再战,左肩中箭,随从二百余名战死,逃跑中落水淹死者更多,只得又缩回城中。清军由缴获的旗纛得知来的是霍集占,却没有采取措施堵截其后路,致使他乘夜从戈壁逃脱。弘历闻知后将雅尔哈善与参赞哈宁阿革职,次年在京师正法。

兆惠被委以平叛重任,率军由伊犁进剿南疆,阿克苏、乌什接连而降,遂直扑叶尔羌。该城曾是叶尔羌汗国的都城,四周十二个城门,比库车更大更坚固。小和卓霍集占把守此处,将四周村庄的人马粮草尽迁入城,除所属回兵,也有大批准噶尔、布鲁特人参战,共得马军五千余,步兵更多。而兆惠所部马步兵只有四千多,穿越一千五百里大戈壁赶来,可谓人困马乏。清军渡过叶尔羌河,本欲先去夺取敌人马群,孰料叛军四五千骑已严阵以待。兆惠即命五百精骑冲阵,叛军抵死缠斗,两翼夹击,愈杀愈多。清军被分割攻打,死伤甚多,但拼死血战,连续鏖战五昼夜,见无法突出重围,便选择退守大营。清军大营设在喀喇乌苏(意为“黑水”),防守严密,叛军攻不进去,只好四面围住,一围就是三个月,即著名的“黑水营之战”。这对大小和卓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霍集占本以为急切可得,命叛军轮番进攻,四面掘壕筑台,枪炮齐施,决河冲灌,晚上又来劫营。将军兆惠经历过与准部的恶战,临危镇定,见招拆招,还经常派小股精兵出击,焚烧敌人辎重。大和卓领兵五千赶来相助,也是无可奈何。

兆惠被围时,附近清军兵力严重不足。新任靖逆将军那木札勒与参赞三泰急率二百精兵连夜赴援,不料途中遭遇数千回兵,仓促迎战,二人先后战死,全军覆没;在阿克苏的原兵部尚书、参赞大臣舒赫德已被革职,见事态紧急,急忙奏报朝廷,但身边无兵,只能等待各路援军;定边副将军富德时在乌鲁木齐,闻讯后迅速带兵赶来。舒赫德又被授为参赞大臣,率内地先到的两千兵马驰援,在巴尔楚克与富德的千余官兵会合,杀向叶尔羌。他们被五千叛军马队拦截,兵少马少,厮杀四昼夜,打得难解难分。恰好巴里坤办事大臣阿里衮等率部赶到,虽也不过千余骑兵,但所带驼马甚多,从敌人背后两路冲杀,叛军大败溃散。兆惠所部闻得厮杀之声,知援军到达,从营中突出接应,叛军全线溃退。之后清军势如破竹,大小和卓节节败逃,富德与阿里衮在边界给了他们最后一击,被裹挟的回众纷纷投降,只有极少数死党随之流亡巴达克山。那是一个山地小邦国,信奉伊斯兰教,很想收留大小和卓,富德警告若不交出叛酋将开战,不得已才设法拘捕。具体情形已不得而知,总之大小和卓皆死于非命。布拉尼敦的尸体被其死党盗走,霍集占尸身则在,胸背与胯部三处重创,可证有过激烈搏斗。兆惠派员当场验明,割下首级函送京师,大军凯旋。

时在乾隆二十四年十月,距其公开叛乱已三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