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会试副总裁
回到京师后,王杰作为侍讲学士,“掌撰著记载”,定期在宫中值班,再次走近乾隆帝身边。其沉静庄重的品貌,严谨周详的处事风格,不趋奉、不抱团结伙、不事张扬的独立精神,都会使皇上欣赏有加。
乾隆三十四年,序在己丑,是一个科举的会试年,又分为文武两科。文科于四月间举行,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纶为正考官,吏部左侍郎德保为副考官。岂知在礼部揭榜后、殿试前的磨勘试卷阶段,发现第二十名梁泉卷中存在较多讹误。磨勘,即另派大臣带一拨人对取中试卷进行复核。该科由兵部尚书陆宗楷主持,奏报经磨勘官王显曾核查梁泉朱、墨试卷,签出的瑕疵谬误之处“多至四十余签,请旨罚停殿试二科”〔1〕。乾隆帝亲加审读,认为“疵谬之处层见叠出,而文亦不佳,本不应中。此而滥中,则佳文致遗落者反多”,传谕将梁泉革去进士,并要求对正副考官和同考官分别做出处分。王显曾为二十五年进士,早王杰一科,时为御史,以“悉心磨勘,据实指出”得到皇上表彰,一年后派往台湾任巡台御史。
武科在秋九月举行。当月十三日,武会试之期临近,有旨:“命兵部右侍郎宋邦绥知武举;以刑部右侍郎张若溎为武会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王杰为副考官。”〔2〕此为王杰第一次参与主持全国性考试。武科虽然不如文科之重,亦国家抡才大典,所有典试之人皆出于皇上钦点。武会试于九月初五日举行,分为内外场:外场正副考官四人,钦派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担任;内场正副考官二人,钦派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充任。“揭榜之日,由兵部堂官携印入场钤榜,张挂部前”〔3〕,很是郑重。
武会试外场先考骑射:首场马箭射毡球,即骑在马上射移动目标,二场步箭射布侯,为布制的靶子,“均发九矢,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式”。接下来考试技勇,有开弓,分八力、十力、十二力,看能否拉开引满;舞刀,分为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验看能否舞动自如;掇石,则在测试臂力,石块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别。合格者编入“好字号”,骑射、技勇皆优为“双好”,一项优秀为“单好”,可以进入下一轮即“内场”笔试。
作为武会试的副考官,王杰负责内场,有两道论题:“首题用《论语》《孟子》,次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4〕对参试武举,答卷要求与文科自有较大区别,而录取亦颇难把握。按照武科规则,应尽量先取“双好”,可达到骑射技勇皆优的往往不太通文墨,文理晓畅者又常在“单好”中,为此大费周章。张若溎为雍正八年进士,阅卷经验丰富,分寸把握得恰当,在他的带领下,王杰与同考官阅卷认真严谨,未出任何差错。该科共取中四十七名,时当对缅甸用兵之际,乾隆帝对新科武进士的关注愈于往常:十月初十日在太和殿举行策试,十二日于紫光阁“阅中式武举骑射”,十四日“阅中式武举技勇,并复阅骑射”,十五日御太和殿传胪,赐钱治平、金富宁、林天洛三人武进士及第,其余分别为武进士出身、同武进士出身。林天洛后来担任台湾镇北路协副将,为该岛中南部及北部的最高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