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杰的幕友
乾隆三十八年岁末,遵照皇上的谕示,礼部开始核查各地学政的幕友。
幕友,又称作幕僚、幕宾、幕客,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师爷,各级衙门中都有,属于长官聘任的私人助理,帮助处理各项公务,其薪水从官员的养廉银中开支。清代有“无幕不成衙”之说,幕友在衙门中操办公务,也互相联络呼应,产生了不少弊端。历朝皆对此做出一些限制,如不许在辖区内和附近地域招聘,在幕五年必须更换等,其实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学政衙门又有特殊性,由于养廉银较少,有的就尽量少聘幕友,由此就造成阅卷水平不一,以及评卷迟缓,造成考生为等候发榜长时间聚集,有时还会起哄闹事……
学政按临各府考试,阅卷后分为六等,先将考一等者张榜公布,进行复试,然后再公布二、三等名单。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四川学政吴省钦为加快进度,奏请将一、二、三等同时公布,被礼部驳回,认为学臣不能早日完成阅卷之事,大多数是想节省费用,不肯多延聘幕友造成的,提议皇上发一份训示,饬令各省学政“实力妥办”。乾隆帝深以为然,立即专发谕旨,曰:
国家所给学政养廉本属丰厚,原以资其办公之用。若于延致幕友尚思靳惜廉金,不肯多延名幕,致以人少误公,已昧人臣敬事之义。且任学政者不思校士育材,而斤斤惟养廉是惜,其鄙陋尚可问乎!嗣后各省学政,务须通晓大体,多择工于阅文之幕友,即极小省份亦不得不及五六人。并着各督抚留心稽察,如有不肯多延幕友、办理周章者,即随时据实奏闻,毋得稍涉徇隐。将此通行饬谕知之。〔14〕
皇上的敕谕自是理直气壮,然学政也有实际难处:通常一年养廉银只有三千两左右,衙门办公、巡考各府、家丁吏役、养家糊口都在里面,其中幕友的薪水较高,是以尽量少请。
谕旨指令各地督抚留心察看,举劾那些不守规矩者,却并未要求他们必须上报。浙江巡抚三宝询问王杰,告以聘了八位幕友,不久后王杰去外地巡行科考,三宝也就把这档子事忘了。岂知到了三十九年五月,突然接到大学士于敏中的公函,催促他报送学政衙门幕友的名单,遂赶紧向王杰询问,得到了这样一份名单:
该学政延至幕友姓名籍贯:一系陕西西乡县举人、原任江西永宁县知县杨武,一系江苏溧阳县举人、原任福建永定县知县彭光斗,一系江西南城县举人谢其情,一系江西奉新县进士徐曰言,一系江西新城县进士杨元藻,一系湖南华容县举人周克遂,一系江苏嘉定县廪生汪炤,一系江苏金坛县附生于琛等八人,在杰署阅文,开送臣处。〔15〕
其中的谢其情、徐曰言、杨元藻应都是王杰主持江西乡试时发现的人才,有师生之谊。徐、杨在次年得中三甲进士,大约要有一个候任的时间,便一面等待,一面到座师的衙门中历练一番。
浙江巡抚与学政同驻杭州,在其三年任满后,应以密折提交一份全面评价。乾隆四十年二月,王杰已任满回京,三宝提交了一份评语:
遵查前任学臣王杰,臣自前岁三月调任浙江巡抚,到杭州时,该学政考试外郡公出,后回省接考科试,臣先后逐一留心体察,见其所办各府考试均皆迅速,考拔等第及取进生童,舆论咸称允洽。臣于上年钦奉谕旨,查奏学政幕友折内业经据实陈奏,仰蒙圣鉴。至其学问本优,足称师儒之席,而于吏治事件亦颇留心。臣每于公事会晤,察其为人心地坦白,才识优裕,操持亦复廉谨,但不无稍有偏急之处。若再加以历练,自可日冀开展。今王杰已钦蒙圣恩擢用刑部侍郎,该员自必益加奋勉力图上进,以供任使。〔16〕
三宝为乾隆四年翻译进士,由翰林外任道员、布政使、巡抚、总督,阅历甚广,后成为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有古大臣风范。他对王杰的评价很高,也很中肯,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