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落卷的小风波
尚书房事件突发之际,王杰因担任礼部会试正考官,提前入闱,不在皇上问询追责的现场。从处分来看,王杰也属于最轻的,只是降级留任。庆幸之余,被直降三级也带来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俸禄的大幅减少。好在他素来节俭惯了,尚无大碍。
本届礼部会试,像上一届一样,又有一批高龄考生,“九十岁以上者四名,八十岁以上者三十一名,七十岁以上者五名”,也都是考完三场,未能得中,皇上也照旧予以赏衔和加赏宫缎等物。而本年乾隆帝的一个特殊举措,是准许四川总督李世杰之孙李再瀛(会试未中)一体参加殿试。李世杰起于衙役,读书不多而办事精干,勇于担当,清正廉洁,被视为总督中得力之人,故加恩于乃孙。
由于有一个好爷爷,会试落榜的李再瀛获准参加殿试,得中三甲进士。这是一项无差额考试,重在排名次,只要不出意外,所有与试者都是进士。早在去年十一月,乾隆帝就下旨:在明年会试发榜之后,将取中者复考一次,也就是增加一个复试环节。复试之题不求难度,绝多贡士应付裕如,只有一个叫单可虹的诗句平仄不调,错误较多。皇上命军机大臣再加严试,答卷平平,却也找不到作弊的依据;调阅其朱墨原卷,则是“字句平妥,尚系堪以取中之卷,与复试之诗前后如出两手”。负责复试者应是和珅,有心搞事,把一个考生吓得乱了方寸,又给其戴上个疑似作弊的帽子。乾隆帝谕曰:“本应拿交刑部彻底根究,朕向来不为已甚,姑念此次甫经举行复试,单可虹尚系初犯,着即全行斥革,从宽免其究办。”〔22〕说是不再追究,而取消此人的资格,也就认定了主考官的把关不严。
王杰入仕已近三十载,乡试、会试的正副考官都担任过多次,可谓经验丰富。而每一次入闱阅卷,他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阅卷不细,漏掉了人才。搜落卷,是阅卷后的一个规定环节,即把未取试卷再读一遍,避免有所遗漏。未想到本科会试,偏偏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麻烦。那是在殿试之前,乾隆帝召见副主考、礼部右侍郎铁保,询问闱内阅卷的情况。铁保出身满洲正黄旗,二十一岁中进士,诗书兼擅,为人耿介明爽,深得阿桂爱重,弘历对之也很信任,论为有大臣风范。铁保对皇上说取中各卷内,有一些未经同考官推荐,是正副考官在搜落卷时发现较优,交同考官补荐,才有幸未被埋没。乾隆帝大不以为然,当即发布长篇训谕:
乡会试设有正副考官及同考各官,原恐一二人衡鉴未能允当,是以必待复加甄阅,以昭慎重。且使彼此互相防范,难以舞弊徇私。既云落卷,则同考官初阅时,自必以其文不佳,或词句中实有疵颣,是以未荐。迨经正副考官搜出后,同考官亦应将其所以不荐之故签出相商,或疵颣尚小,瑕不掩瑜,方可取录。何得一经正副考官搜出取中,即为补用荐条?似此随同阿附,与外省督抚保题卓荐,业经定有其人,始发交两司补详者何异?不特相率为伪,甚至通同一气,徇情作弊,何不可为!殊非公明甄录之道。况如此办理,即设正副考官足矣,又安用同考官为耶?向来同考官阅卷时,于指出疵颣处所仅自登记,不准于卷上批写,所以正副考官搜出取中后,得以授意同考各官,将其从前批坏之语掣去,补用荐条,遂尔泯然无迹。此系历来场中之弊,朕今始知。嗣后应令同考官于阅卷时,即将诗文优劣,所以荐与不荐之故均在卷内注明。其正副考官于原中暨搜出取中者,亦应将取中之故批注卷上,俱交磨勘官秉公覆阅具奏,候朕亲定,庶得中者知其公,不中者亦无可怨。盖人之衡鉴,原不能毫厘无爽,然于可上可下之卷,一时不能鉴别,尚属事之所有,若以佳者为劣,及以劣者为佳,非任意屈抑,即属有意营私,是非颠倒。一经磨勘,或科道执其卷以纠参,情弊显然。如弊在同考官,则应治同考官之罪;如弊在正副考官,则应治正副考官之罪。不得仍前随意附和,徒滋外间横议。
铁保想向皇上表达的,应是本届会试在王杰带领下,做得非常认真,非常尽心,没想到被劈头盖脸一通猛批。尤其是听他说会试第二名系王杰搜出,第三名系自己搜出,弘历更是大光其火,质问:
同考官共有十八人,学问岂尽平庸?其所取之卷,又岂尽不如王杰、铁保所搜之卷?乃必以正副考官二人所搜之卷拔置前茅,若曰无弊,其谁信之!朕临御五十余年,办理庶务,无不兼听并观,折衷至当,从不胶执己见。乃王杰、铁保于抡材大典,不能虚衷商搉,惟以师心自用,无怪士子等之退有后言也。朕若另派大臣,将已中在后各卷通行复阅,互相比勘,此内同考官荐中之卷,恐未必竟无胜于第二第三名者。若有较胜之卷而列置在后,朕亦无难治王杰、铁保以不公之罪。但此乃立例之始,朕从来不为已甚,是以不加深究。总之落卷不搜,则权在同考官,弊窦易生,自应准正副考官将落卷复行搜阅,以免遗珠;但搜中之卷亦止准列于五十名以后,不得滥厕前列。所有此次搜中之第二第三名,俱着改列五十名以后,并将此旨恭录刊刻,悬贴于各直省闱场内外,俾考官等触目警心,而应试士子等亦得传观,咸喻朕抡别真材、鉴空衡平之至意。将此通谕知之。〔23〕
弘历的话说得很重,锋芒直指正考官王杰,指责其师心自用,甚至上升到有意作弊的程度。这当然是冤枉的!而从其训谕中,又可测知一定有人在皇上那里进谗,谁?只能是和珅。这位宠臣还在私下里兼任“政坛狙击手”,如果说前些年他的目标是阿桂、刘墉等,而今已轮到王杰了。
没有看到弘历问询王杰,也没有看到王杰的回应,君臣之间应会说到此事,但未见任何官私记述。这是一场小风波,也是一场大风暴,很可能对当事人造成灭顶之灾,可有意思的是就此没了下文。见于记载的,是和珅成为本届殿试的八名读卷官之一,此前的他从未有过这份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