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督学的老翰林

一、督学的老翰林

王杰禀赋极高,沉静认真,进入关中书院,得孙景烈亲炙,又时可听到尹继善、陈宏谋等人讲授,经数年关闽之学的熔铸陶冶,学问与见识已非昔日可比,也引起学政吴嗣富的关注与欣赏。其中应有老师孙景烈的荐引,他与督学大人同年进士,同入庶常馆学习,交情自非一般人可比。

吴嗣富为浙江钱塘人,运气比孙景烈要好不少,散馆后顺利通过翰詹大考,授为编修。任职翰林,做皇帝的文学侍从,历来为天下读书士子所艳羡,也是通向官僚体系高层的一条捷径。嗣富学问甚佳,为人本分,居官清廉谨慎,可不知什么原因,就是难入皇上的法眼。今天能看到一份写于乾隆九年冬的朱批奏折,编修吴嗣富被派往广西主持乡试,返京后与副考官罗源汉联名谢恩,姓名侧朱批“中平”二字,又有:“人妥当,小省学差尚可试用。”〔25〕这是乾隆帝的御笔。页面上两处贴黄值得注意:一条是“罗源汉已用广西学政”,另一条为“吴嗣富已用广韶学政”,当是吏部选配官员时所留,与朱批的任用思路相吻合。弘历喜欢在奏折上品评人物,随笔留下一些看法,对于吴嗣富并无反感,但一直评价不甚高。十一年十一月,嗣富赴任湖南学政前请求召见,朱批“妥当”,又批曰:“非大器也。只可如此等差而已,不及吴嗣爵远矣。”〔26〕嗣爵为嗣富同族远房之弟,雍正八年三甲进士,吏事练达,仕至河道总督、吏部侍郎。后来罗源汉一路走高,做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而嗣富曾担任三届学政,先后八年,返回京师后仍是一介编修。

乾隆朝学术繁荣,大学者一时并出,而不少学问家为皇上所不喜,处分责斥,更多的是边缘化。以“史学三大家”为例:与王杰同榜屈居第三的赵翼,早早就离开翰林院,任边远地区的知府道员,自求退养而去;享誉“一代儒宗”的钱大昕,在南巡时钦赏举人,再得中进士,后来则斥为迂儒,官至学政而止;王鸣盛在仕途也是磕磕绊绊,勉强做了个光禄寺卿,也属于冷衙闲曹。举世推重的翰林院中,风光者永远属于少数,有很多像吴嗣富这般又老又穷的编修,过的也是虫蚁般的日子。

扯远了。

吴嗣富是在十五年八月由广东调陕甘学政的,抵任后即到各地进行岁考。陕甘幅员辽阔,道路遥远,冲风冒雪到各府州按试,不啻一项苦差,而嗣富做得很认真,考试时公正无欺,得到陕西巡抚钟音与甘肃巡抚鄂乐舜的好评。关中书院在孙景烈主持下声名远播,总督巡抚等大吏还要前往视学会讲,吴嗣富作为学政当会有更多关注,王杰作为孙景烈的得意弟子,顺理成章引起他的注意和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