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就任的蓝田教谕

二、未就任的蓝田教谕

这次朝考选得中者约有五分之一用为知县,人数实在不算少,对王杰的分配是蓝田县教谕。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应是他本人经过斟量,表示愿担任这一教职。

蓝田位于秦岭北麓,古代有秦楚大道穿越而过,距西安仅数十里,以出产玉石著称,“玉之美者为蓝”,由是得名,公元前379年置县。唐戴叔伦有“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之句,大诗人王维曾在此隐居,实在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受老师孙景烈影响,王杰对成为高官并无太多热望,倒是喜爱教书职业,加上该县离家乡韩城不远,能够兼顾父母和家庭。

谁知喜讯还未报知家乡,他的父亲王廷诏就于四月二十六日一病长辞。这个时间在王杰等接受召见的两日后,在他是无法随侍病榻之侧,对老父来说则至死仍牵挂儿子的考试结果,真是一种双重的遗憾!王杰返乡后痛哭治丧,赶往关中书院求老师撰写墓志铭。孙景烈在祭文中也写到王杰的拔贡与授职,“杰以选贡授蓝田教谕,余方谓君志未竟者,乐观其子之克继也”〔40〕,表达了对廷诏之死的叹惋,也透漏出对得意门生授职的欣慰。王廷诏逝年五十九岁,与免职归乡的心情不好应有联系。值此大丧,王杰作为儿子在三年内不能任职,他的大哥王浚去年考中武举人,也暂时失去了参加武科会试的资格。

依照礼制中关于丁忧的规定,已选任蓝田教谕的王杰不可以再去任职,而等待补缺的人有的是,这一页就算翻过去了。母亲吴氏虽然健在,三兄弟还是要分灶另过。他们还记得父亲以一介小吏,带领八个子侄在杭州读书的情形吗?应该不会忘的。但缺少了父亲的督催,两个哥哥虽为武举或附贡生,已将人生目标转向踏踏实实过日子,只有王杰仍立志于读书科举。兄弟三人很快分家另过,王杰失去慈父的庇护,顿感生计窘迫。《王文端公年谱》中写道:

(王杰)朝考一等第一名,引见,以教职用,选授蓝田县教谕。未赴任,赠公弃养,公哀踊哭泣不绝声,待吴夫人益依恋,弗忍离。与两兄竭蹶营丧葬尽礼,众议析处,两兄勤生计,俯仰足自给,公专力读书,不善治家人产,日窘蹙,顾不以口食累兄。时当屡空极困,不向人乞怜。公文名日著,为饥驱谋养,奔走四方……〔41〕

阮元写得较为含蓄,可仍能见出乃师当年之贫困。倒也不是整个大家庭都如此,三兄弟分家后各炊各爨,两个哥哥勤俭持家,小日子过得并不差。而王杰不甘老于田亩,将发妻与两个儿子留在家中,自己外出谋事,越发感受到生存之艰难。两个哥哥援之以手否?据以上文字揣想,即便有,也不会太多。很多至亲之家,不都是这样的吗?

奔波谋食,王杰的一技之长在于书法。他曾经过福建霞浦某孙姓家,为其题写门联:“鲲鹏自有摩天翼,霄汉常悬捧日心。”〔42〕此乃集句,却也能映照其胸襟和气象。而对一个乡间读书人来说,最有可能的还是处馆,即教书。民国二十四年《临汾县志》卷四有一则记载:说他曾在该县东乡翟村一位郭姓家做塾师,“下帷攻苦”,即下课后刻苦攻书,为应乡试做准备;又说东乡人有不少收藏了王杰的墨宝。临汾距韩城不远,又接近韩城王氏祖籍洪洞县,是可信的。

这是王杰生命中一段穷饿困乏的日子,必也是他对理想、志业、亲情、友情反复思考的日子。阮元写那时的王杰,看似喜欢交友,聚众豪饮,倜傥不羁,“而其实棱棱持守,立足坚定,不一毫左右移”。他说王杰当年为数不多的几位挚友,都知道这一点。此后王杰经历了差不多六年的游学与游幕生涯,为一些高官做幕僚,挣钱养家,也借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这是他的特殊人生际遇与历练,却又有着常人所难以遇到的幸运——两次入幕,一为尹继善,一为陈宏谋,皆德行高洁的饱学名臣,后来都做到了内阁大学士,即世人所说的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