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翰林院公饯

一、翰林院公饯

嘉庆八年正月末,王杰返乡之期大致确定,老友及门生安排的各种饯别活动随之开始。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存有一部《祖帐集》,收录王杰辞归之际与京中友好的唱酬之作,为其三子堉时收藏,道光间由江藩编次付刻。祖帐,指在郊外为饯别而设的帐幕,也指送行的酒筵。王杰素来不喜欢此类应酬,而毕竟就要离开生活四十余年的帝京了,自也不免有所破例,参加了多次送别宴集,有公饯,也有私宅的小集。

闰二月十九日,翰林院设宴公饯。这是王杰曾长期任职的地方,座中前辈已少而晚近为多,能不感慨万千,遂即席赋诗二首,其一曰:

两朝恩遇岁华深,恋主方悬别禁林。免向池边鸣晓佩,更怀日下盍朋簪。夔龙事业中天运,燕许文章盛世音。柳色春旗分袂日,那堪离思动长吟!

明明是辞阙归乡,诗中强调的则是“两朝恩遇”,是“恋主”,是“夔龙事业”和“燕许文章”,是无尽的回忆与随之而来的伤怀,意绪繁乱,却也句句发自心底。其二曰:

望八悬车幸息机,巡檐携杖趁晴晖。蓬山画省层霄隔,旧侣新知昨梦依。叙别愿回栖树鹤,惮行缓驾伏辕。他年祝嘏重相晤,拟缀朝绅傍紫微。〔12〕

人在京城,他的心已飞往家乡的山河,预设那归隐林下的闲云野鹤生涯了;而至尾联忽又一转,说将来会再回京师,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与诸位相会。祝嘏,即祝福,隐含为皇上贺寿之意。

《祖帐集》上下两卷,分为“和韵”“送别”两大类。卷上乃和韵诗,以荣郡王永瑢《奉送伟人相国师傅予告归里》为首,以下以中进士的科次为序;卷下收送别诗,以定亲王永瑆《伟人相国师傅予告归里小诗奉饯》打头。两位亲王皆颙琰的兄长,诗题中都有“予告”二字,值得注意。予告之制起于汉代,一般指高官的带薪休假。《史记·高祖本纪》集解:“汉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者也。”清廷沿袭此制,在个别功绩卓著的枢阁大员退仕时给予加衔、在籍食俸的特殊待遇〔13〕,颙琰对王杰正是如此。

翰林院的公饯雅集,参加者主要是翰詹官员,有将近百人为王杰赋诗送别。其中有与他多年同朝的大员,如刘墉、纪昀、董诰、彭元瑞、朱珪、刘权之、戴衢亨等,更多的则是翰林院同仁。翰林向来注重科第年资,凡在自己之先者皆称前辈,王杰对朱珪、纪昀等即以前辈称之;而更多的则称他为前辈,自称门生,以及小门生(即门生的门生)。当今的学位制与在职攻读学位的弊端之一,应是师承关系的混乱,科举体制下也会发生类似的复杂状况。王杰四任学政,两任尚书房总师傅,三主乡试,五主会试,加上廷试读卷,堪称弟子门生众多。如两位亲王永瑢、永瑆,就在诗题中用了“相国师傅”,以契合王杰任总师傅的授受之谊;又如在懋勤殿行走的主事黄钺,为王杰所取士,于夹注中深情追忆往事;户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英和自称小门生,记述其伯父为王杰座主,王杰又是自己的廷试、朝考读卷官,有句“门墙两世往还亲”;一些新科庶吉士也参加了公饯并赋诗,任郿祐尊称他为“太老夫子大人”,高廷魁则说“门生门下门生辈,敬对蓬山送远吟”,意思是徒曾孙辈了。

值得注意的还是几位老伙计的临别赠言。依照进士之科次,第一个是朱珪,诗中有句“温饱何心入梦寐,忠清所性永瞻依”。这位帝师深得圣眷而做人谦和,与王杰数十年挚交,知其甘于清素,知其忠贞,也知颙琰对这位老臣的情谊,着力于濡染其品性之高洁。接下来是刘墉,也说到王杰“正色朝端”,语稍泛泛。更觉浮泛的是彭元瑞,两首之中,扯了几句“文章事业”“状元宰相”,显得应付了事,却也不再提起“勇退”的话头。倒是与王杰曾有过一点过节的纪昀,在诗中动了些真情,说他是“白头疲病始抽簪”,第二首尤觉为知己者言:

归卧林丘竟息机,故乡山水悦清晖。遥知明月来相照,仍似孤云无所依。(公归无恒产,仍一贫士也。)此去定随鸥泛泛,重还伫望马。(公有还京恭祝万寿之约。)赠言临别吾真感,肯戒衰翁谨细微?〔14〕

相处四十年间,纪昀与王杰的仕宦轨迹颇多交合,如果说心高气傲的他曾有过一些误解和不服气,则愈是到后来,就愈是倾心感佩。纪昀特地注明王杰在韩城并无多大家业,仕至宰辅,归乡仍是一介贫士,也为其临别赠言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