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的京师行
乾隆帝一生喜欢作诗,南巡途中触景生情,随时吟诵,也赠予接驾的官员人等,尹继善和陈宏谋都得到过皇上的赐诗,是为莫大的荣宠。
爱诗之人多以诗会友,如苏州士子最喜结社唱和,诗酒风流,也为此拉帮结派,争风吃醋。弘历没有这份自由,却也有此雅好,在翰林院发现了年过七旬的沈德潜,常召其谈论评说历代诗歌。德潜多年不第,数十年埋头治诗,著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召见时对答如流,赢得乾隆帝的激赏,誉为“江南老名士”。有了皇上的好评,六十七岁才中进士的沈德潜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在南书房行走,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回籍省亲时赏给三代封典,担任会试副考官……他的突然爆红令人艳羡,乃至于引发一个进献诗赋的小高潮。弘历哭笑不得,发布长篇谕旨:
朕向曾留心诗赋,不过学问中之一事,时于几余遣兴。偶命近臣属和,亦前代翰林典故中所有,并非夸耀己长,与文人角胜。而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端不在此。词臣以文字为职业,自当雅赡优娴,方不愧清华之选。其中才学充裕,如张鹏翀、沈德潜等间或一加超擢,而躁进之徒竞思进献,若借此可以为梯荣之捷径。不知沈德潜优升阁学,朕原因其为人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若谓朕进用人才沾沾于文艺之末,雕章琢句,专事浮华,此风一炽,必有藉手捉刀,希图侥幸者,岂不玷玉堂而贻羞文苑耶!〔35〕
谆谆告诫,却不知能让那些躁进之徒感愧否?
十四年二月,沈德潜以老病乞归,乾隆帝命以侍郎衔致仕,回到苏州后居于木渎,编纂著述,也常在紫阳书院讲学,大得清誉。他仍与弘历翰墨往来,每一次南巡都前来迎驾。注意:不是在苏州迎候皇上大驾,而是随着督抚等高官赶往与山东交界处恭候。这也是南巡中的一道风景线:沿途文士纷纷赶来,敬献诗赋策论,尤以沈德潜之类老臣最为醒目。乾隆帝很受用,奖赏亦丰,第一次南巡恩赐沈德潜享受原官全俸,第二次又加恩赏与礼部尚书衔,赐诗曰“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福”。与沈德潜结伴前来的原刑部侍郎钱陈群在旁唱和:“帝爱沈德潜,我羡归愚归。”德潜号归愚,巧妙地嵌入句中,一时传扬于世。皇上开心之余,顺手也赏给钱陈群一个全俸。
二十六年十月,王杰等新一届庶吉士已在庶常馆读书,沈德潜与钱陈群结伴到京为皇太后祝寿,呈上选编的《国朝诗别裁集》求皇上题序。乾隆帝还真是读了,却指出有三大失误:列于卷首的钱谦益是贰臣,人格卑污;不应收录屈大均、龚鼎孳、吴伟业、钱名世等人的诗作;将皇叔慎郡王允禧直呼其名,且列于僧道妇人之前。弘历虽有不快,还是保全了这位老臣的面子,命南书房文臣对该集重新编纂,复命沈德潜回去后把原刻版片全部销毁,虽也亲自题序,话可就不太客气了:
沈德潜选国朝人诗,而求序以光其集。德潜老矣,且以诗文受特达之知,所请宜无不允。因进其书而粗观之,列前茅者则钱谦益诸人也。不求朕序,朕可以不问,既求朕序,则千秋之公论系焉,是不可以不辨。夫居本朝而妄思前明者,乱民也,有国法存焉。至身为明朝达官,而甘心复事本朝者,虽一时权宜,草昧缔构所不废,要知其人则非人类也。其诗自在听之可也,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在德潜则尤不可。且诗者何?忠孝而已耳。离忠孝而言诗,吾不知其为诗也。谦益诸人为忠乎?为孝乎?德潜宜深知此义。今所选,非其素昔言诗之道也。岂其老而耄荒,子又不克家,门下士依草附木者流,无达大义具巨眼人捉刀所为,德潜不及细检乎?此书出,则德潜一生读书之名坏,朕方为德潜惜之,何能阿所好而为之序!又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是更不宜入选;而慎郡王则朕之叔父也,虽诸王自奏及朝廷章疏署名,此乃国家典制,平时朕尚不忍名之,德潜本朝臣子,岂宜直书其名?至于世次前后倒置者,益不可枚举。因命内廷翰林为之精校去留,俾重锓版以行于世,所以栽培成就德潜也,所以终从德潜之请而为之序也。
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仲冬月御笔〔36〕
《沈归愚自订年谱》中记载了此事,感慨“父师不过如此矣”。呵呵,若论诗歌鉴赏,弘历应比德潜差之甚远,但皇上高屋建瓴,词意磅礴,很多道理非沈等所能懂,很多道理也非他所敢辩驳。沈德潜在朝时属于御用文人,退仕后仍恋念魏阙,可怜一点名利与攀缘之心,适得其辱。完整记录下这篇御制序言,即为沈德潜死后被追责伏下一脉,亦意在说明:王杰生活在一个文网渐密、文人噤声的朝代,为其立传也不可忽视这一大背景。
乾隆帝还专门降谕军机大臣,再次一一指出沈氏选诗的种种谬误,并说:“沈德潜身既老愦,而其子弟及依草附木之人怂恿为此,断不可为学诗者训”“朕自来加恩于沈德潜者,特因其暮年晚遇,人亦谨愿无他,是以令其在家食俸,加晋头衔,以示优恤”。谕旨中还提到庄有恭任江苏巡抚时,曾奏称德潜的儿子不安分,时常加以规诫,以免惹事连累到父亲,也是保全沈德潜之道。现在此书已印行数年,陈宏谋就在苏州,尹继善虽驻江宁,也会得到赠书,“使能留心如庄有恭,据理规正,不但此集早知检点,即其子弟等群知所约束、安静居乡,其所裨于沈德潜者岂浅鲜耶”。皇上举一反三,痛责二人对此类文字不留心,甚至假装不知道,命军机处传谕尹继善、陈宏谋,令二人反省改过。〔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