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宪的感愧

二、总宪的感愧

四十七年四月十三日,乾隆帝御门听政,宣布工部尚书罗源汉年迈致仕,由刘墉补授;其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职,由王杰接任;王杰原任的吏部左侍郎,以彭元瑞调补;彭的户部右侍郎空缺,由曹文埴调补;文埴所遗兵部右侍郎,以纪昀补授;纪晓岚空出的内阁学士,以李绶补授。哈,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都差不多,腾出一个位置,便会带来一连串的升迁,皆大欢喜哦。

五月中旬,王杰接到内阁转发的上谕,即拜折谢恩:

窃臣一介寒微,材识疏浅,蒙皇上天恩拔置词垣,依光禁近,屡典校衡之任,洊登卿贰之阶,未报涓埃,日增悚惕。今复仰荷圣恩,补授今职。伏念南省为纪纲之地,秉宪有纠察之司,臣何人斯忝居重任?恭闻宠命,惊惧弥深。惟有奋勉实心,倍加敬谨,以冀仰酬高厚鸿慈于万一。〔13〕

此类谢恩折已然格式化、套路化,能于陈词套语中显现出一己之真诚,实大不易。王杰的感戴之情发自肺腑,对皇上的新委任深感责任重大,郑重表态会奋勉任事,也会懂得敬畏和谨慎。

清代的都察院,沿承明代官制,主要负责监察、弹劾朝廷各部院和各级官员,主要有两项职能:一是做天子耳目,允许风闻奏事;二是参与每年的秋决和重大案件会审。都察院有满汉左都御史各一名,从一品,共掌院务,下设经历司、十五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并设巡视五城御史和兵马司指挥,管理京师治安。从设置上说,这是一个威权、强权部院,触角无处不在,有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江御史、巡仓御史、督理茶马御史等;要害部门如军机处、内务府,敏感地方如奉天、蒙古都有专门的监察御史;而祭祀、朝会、经筵、临雍、科举等,也都专派科道官纠察。都察院衙门旧址在西城的刑部街,还负责受理各地的上访呈控,是一个可以击鼓鸣冤的地方。

这一年的二月九日,也是趁皇上御门听政,礼部尚书德保面奏:河南光州民人萧万载在都察院呈控,诉武生祝万青在宗祠聚众念经,“煽惑居民”,还存有违法牌匾对联,其父萧芳告到州里,竟被知州指为诬告,掌责监禁,并不查究违法之事。乾隆帝对此类举报颇觉厌烦,指出挟嫌讦控之风不可长,“如此吹求字句,天下何人得自解免?朕岂肯为此已甚乎!此案所控情节,看来竟属险诈诬罔,断不可因此拖累无辜,致长刁风”,命将萧某迅速解往河南审办。征集遗书以来,各种文字狱愈演愈烈,愈演愈荒唐,弘历终于有所醒悟,传谕将此案“通谕各省督抚知之,不可长诬告刁风”。〔14〕

为等待窦光鼎来接任,王杰未能马上返京,六月六日还因收到皇上所赏明代《端石兰亭图帖》上折谢恩。窦光鼎于六月二十五日抵达杭州,王杰办理移交后即行起程,回到京师的时间应在八月初。离杭之前,汪辉祖赶来为恩师送行,谈到谒选以及对官场的失望,王杰对他说:“君子行其素位,应选则选,天欲成子,必有好上司,可勿过虑。”〔15〕行其素位,出于《礼记·中庸》,意即安于所处的地位,踏踏实实做好应做之事,不要思虑太多。王杰的一生就是这样做的,也的确遇到了不少好上司,汪辉祖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王杰离开京师的两年多时间里,和珅已成为皇上身边最为得用之人:四十五年正月驰赴云南查办李侍尧贪腐案,四十六年四月驰赴甘肃军营办理军务,四十七年四月率同刘墉等人前往山东查办巡抚国泰贪腐案。山东的案件起于御史钱沣的参奏,称国泰和布政使于易简等“贪纵营私,遇有题升调补,勒索属员贿赂,以致历城等州县仓库亏空,请旨严办”。监察地方大员为都察院职责所在,皇上却令和珅主持查办,左都御史刘墉以及钱沣虽也同往,却是形同随员。

为什么要让户部尚书和珅带队?

应出于皇上得悉此案后的慎重思考。倒不在于弘历对国泰一向欣赏有加,而因甘肃刚发生通省贪腐的大案,接着又是浙江巡抚、闽浙总督等大员倒下,再出大贪案实在不像个盛世的样子。弘历并不掩饰自己的顾虑,对和珅细细交代,也在谕旨中一再表露:“此事业经举发,不得不办。然上年甘省一案甫经严办示惩,而东省又复如此,朕实不忍似甘省之复兴大狱”〔16〕;“朕实不忍似甘肃之复兴大狱,盖东省各州县被上司抑勒需索,原与甘省之上下通同一气、公然冒赈殃民者有间。此朕不为已甚之心,和珅等自能遵照妥办也”〔17〕。和珅心领神会,粗粗一审,便将主犯国泰、于易简押解进京,钦赐自尽,此案快速了结。八月,有旨表彰宣力年久之内外大臣,和珅加太子太保。

国泰贪污受贿案之后,朝廷在一段时间内未再侦办大案。并非官场积习一朝廓清,而在于皇上有了话,近侍大臣也包括都察院上上下下都有了数,不再举发参奏以免圣上心烦。王杰在左都御史的位置上总共待了不到十个月,没有处理任何重要案件,就因丁忧而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