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宏谋晋京
通过安宁一案,可知乾隆帝深谙驾驭臣下之道,人才与奴才皆用,斥责打压与夸赞抬举并施。但他心里很清楚谁是贤正之士、国家栋梁,对尹继善、陈宏谋等不管一时一事多么不满,而始终存有很深的信任。另一个方面,尹、陈二人具有源自儒家经典的强烈的忠君思想,又在数十年宦海浮沉中历练出因应之道,驯顺,坚忍,及时认错(哪怕没错也绝不辩解),能上能下,同时保持一贯风格,继续认真做事。大约十年前,陈宏谋就在一封信中写道:
历一番烦难,增一番识力;受一番艰苦,见一番劳绩。此官场安身立命之实学,均须努力。〔13〕
这是一种在当时必备的“综合素质”,是他与老尹历宦生涯的写照,也是儒家经世济民之道的要义。王杰入仕后,无论做人做事,于有形无形中都能见出两位恩公的影子。
接奉谕旨后,陈宏谋没有分辩,没有延迟,即行赶往湖南任职。湖南政风浮靡,他在抵达后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修理破敝的城墙,严查逃回原籍的流犯,禁止在洞庭湖滨私自围垦以杜绝水患,勘查各府州矿厂城工……可谓席不暇暖。妻子杨氏病卒于官署,稍加料理又赴各地巡察。得知这些,乾隆帝应是又喜又愧,传谕大加表彰,决意重用:二十八年五月,有旨命宏谋署湖广总督兼管巡抚事,授以兵部尚书衔;刚到湖北未及一月,再调吏部尚书,自武昌起程赴京;七月抵京,即赴热河觐见;十月,晋太子太保衔,稽查钦奉上谕处;十二月,担任经筵讲官。哈,真是命运难测,君威难测,数月前还是怒加贬责,一转瞬便成了天子近臣,位至极品,掌领六部之首的吏部天曹。
比起地方上的督抚,吏部尚书为九卿班首,号称太宰,自是显赫得多。至于经济上,由于没有地方大员的那份养廉银,一下子变得很拮据。请看陈宏谋写于二十九年春的一封家书:“太宰每年饭银约一千二三百两,今停捐之后,饭银减少,每年不及千两,入不敷出,又无来路,不得不事事省减。以俭养廉,今日之谓也。决不肯到处告穷,向旧属借索,有损晚年志操,重负‘宁仅苦节称’之圣训也。”两个月后又有一封,说:“此间官况如常。身体尚好。食口六十,用度艰难,已有债负不少矣。”〔14〕堂堂的吏部太宰会受穷么?会缺少巴结送礼的么?还需要借贷度日么?如果稍稍放低一点姿态,送钱赠物者自不乏其人,日子会过得很滋润,但那就不是陈宏谋了。
清朝内阁,通常有大学士五至七人,协办大学士一到三人,例由满洲人主持和居多数。该年七月,协办大学士刘纶因丁忧免职,乾隆帝命陈宏谋入阁办事,为协办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