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状元再进学堂

一、状元再进学堂

得中状元后,王杰被授为翰林院修撰。这是一个专为状元设立的翰林职务,列于侍讲之下、编修之上。依照惯例,三鼎甲即行授职,但要与选录的庶吉士一起,再进学堂,即入庶常馆深造。当年五月,王杰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在馆读书生涯。

庶吉士,语出《尚书·立政》“庶常吉士”,意为祥和美善之才。明太祖朱元璋取其词义之美,命于举人中慎选青年才俊,进入紫禁城的文华堂读书,以学问醇厚者为教习,自己也常抽空去看看,兴致来了还会亲自讲评一番,待遇甚是优渥。当时虽未明确设馆,实为朝廷庶常制度之始。永乐中定于新科进士中挑选,入文渊阁学习三年,称之为翰林院庶吉士。自此,“翰林之盛前所未有”,而一旦入选庶吉士,即被世人高看一等,“群目为储相”。清朝科举沿承明制,但在选拔庶吉士方面更为严格,要经过朝考,就连三鼎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也一体参试,一体进馆读书,一起通过毕业考试。就这样一考接着一考,固然有些烦琐,却能提醒学子不忘读书,也能将那些走动公卿的侥幸之徒阻隔在外。

庶常馆学制通常三年,因本年为加试的恩科,缩短成两年。该馆本属翰林院内设机构,雍正十一年“特赐房一区,于正阳门内迤东,当翰林院之南”,全称“恩赐教习庶常馆”。馆门面向内城之南墙,左为高丽馆,右为怡亲王祠,向东不远即京师主要水系玉河(又称御河,与紫禁城相通,没准能漂出个题诗红叶呢),流水淙淙,杨柳吹拂;馆内室宇洁净,插架图书,是个潜心读书的好地方。庶常馆设满汉总教习各一,皆出于皇帝特简。时任满教习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介福,也是经筵讲官;汉教习是兵部尚书刘纶,在乾隆元年以“博学宏词”第一名入仕,虽未经过科举正途,却是公认的饱学儒者,与刘统勋有“南刘北刘”之称。二人春间刚刚担任经筵直讲官,获得皇上赞赏,钦点为殿试阅卷大臣,接下来受命教习新科庶吉士。介福于次年夏病逝于扈从南巡途中,由吏部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观保接替。观保乃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年恩科二甲第五名进士,留翰林院编修,入南书房,曾多次担任乡试考官,后任经筵直讲官。可知乾隆帝选择庶常馆总教习,是很严格的。满汉总教习虽说是兼职,各有一摊子繁杂公务,但经常到馆,与庶吉士讨论经义。至于常年驻馆的专职教师,又称“小教习”,皆为资深翰林,师生相处更为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