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州学正
孙景烈出身于陕西武功县一个耕读之家,自幼读书刻苦,又精于沉思默想,追寻其间哲理,从不爱夸夸其谈。雍正十三年秋,景烈在西安参加乡试,同考官阅其答卷欣喜异常,找到主考官于辰,认为应定为本科第一。于辰边看边赞叹:“真名解元!真名解元!”一旁的副主考郭石渠见状有些不快,拿过文卷阅读,因其文笔的确精彩老到,便说可能是个六七十岁老书生,勉强排在第二名。〔20〕发榜后谒见,方知景烈年未三十,“体貌魁伟,局度端凝,进止安详”〔21〕。次年赴春闱,科场不利,后经过巡抚崔纪保奏,以六品冠带任商州学正。查《清高宗实录》卷三十九,崔纪于乾隆二年三月以仓场侍郎署陕西巡抚,十月始得实授,推测其保荐孙景烈的时间应在该年末。而报送至吏部,走一遍程序,至少也要三个月,可知景烈出任商州学正约在乾隆三年春夏间。
孙景烈家境贫寒,父亲孙镇曾试图做个小生意,因性格忠厚,根本赚不到什么钱,买不起衣料,全靠其母刘氏辛勤纺织,六个子女才有衣服穿。可家中还是咬牙送长子景烈去读书,想尽办法为其筹措笔墨纸砚。就在景烈赴任学正之前,母亲对他说了一番话:
汝家自上世来未有仕者,先人积德之庆,发于汝身。今膺简命为学博,官虽小,自汝白屋家得之,乃特恩殊荣也,急图报焉。且仕途发轫于兹,读书人学守亦验于兹,可弗慎哉?此去勤课士,勿俸外收一钱,勿责诸生束脩,勿以非道悦上官,庶解吾忧。〔22〕
这段话经景烈以文言转记,有些难懂,译成白话即是:你家自来没有当官的,一个学正虽不算大,也是难得的恩荣,是你仕途的开端,也是对你学问人品的检验,要慎重。到了任上好好教书,除薪俸外不得再收一钱,不得向学生索取束脩,也不要讨好巴结上级官员。乃母在乾隆三十一年八月去世,时王杰正在福建学政任上,受师命撰《孙母刘太孺人墓志铭》,对以上这段话也是敬佩有加,择要录入文中。〔23〕
孙景烈是一个怀抱理想主义的理学家,一生以传扬儒家道统为己任。担任学正期间,他制订教学大纲,强调学校纪律,亲自编选课本与登台授课,处处一丝不苟,将学术理念化为教书育人的实践,商州学风随之蔚然而兴。景烈认为教官一向受人轻视,固然来自官商市井的人情势利,而本身不能振作与自尊则是主因。文庙的春秋二祭,知州本应敬谨献呈祭品,却让几个家丁代替,在台阶上跑来跑去。孙景烈厉声喝止,说大成殿是什么地方,怎可让无知下人胡行乱走?州官王某虽不得已听从,却是衔恨在心,总想借机倾陷。因景烈素来端正清廉,找不到茬子,便常常对提督学政说些坏话,贬低他的文章是“牛鬼蛇神之文”,带坏了当地文风。但不光商州人交口称赞,孙景烈的名声已远扬省内外,州官大人也是无可奈何。
在商州学正一职上仅半年,孙景烈就离任再赴春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