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桂学案

二、临桂学案

陈宏谋入仕后多在地方任职,“历省十有二,历任二十有一”,前后四次担任陕西巡抚,实心实政,深受官民爱戴。

什么叫实政?

举一个例子:陈宏谋第二次飞调西安,适值金川之役,主要职责在于保障赴前线大军的供应和驿路畅通。经略大臣傅恒奉旨驰赴军营,沿途要巡察各路征调部队的开进情形,以及各地驿站车辆马匹是否备足。为了不耽误赶路,他先期传令所过州县派人牵马驾车立于道旁,以便在驰过时能一望而知。陈宏谋认为如此折腾,不仅消耗人力物力,还容易引起民情骚动,在与之会面时力加劝阻,承诺陕西境内一切后勤保障由自己负责。傅恒素来信服陈宏谋,当即撤回前令。

每一次任职陕西,无论久暂,陈宏谋都对关中书院给以特别关注,深得师生敬重。孙景烈素来不喜夸赞上官,独独对宏谋称许有加,在一篇送别文中写道:

人徒知先生惠政及人,人以是戴之,而不知先生所以因时因地养之教之者,皆从实学中得其教养之术而善用之;人徒知先生能行其所学,而不知先生无时无地而不学,非徒昔学之,今行之,而遂毕其学之事。平日所行皆本于学,所学即见之行,而先生尤一视之,曰:“吾政即吾学,吾学即吾政。”以故所学日益切,日益勤,而行其学者日益熟。〔47〕

既是对陈宏谋理想人格与济世救世目标的准确概括,亦是对关学精义的精彩阐释。从古至今,都有人将读书视为博取功名利禄的途径,一旦目的达到,即将学习丢在脑后,陈宏谋则将治学与施政合二为一,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孙景烈平日也是如此教育王杰等弟子的,但毕竟没担任过重要职务,视野与历练均显得不足,只能言传而无以身教。陈宏谋身居高位,公务再忙也不废读书,甚至在巡边途中也是手不释卷,成为王杰等幕僚的榜样。而那些以儒家经典为敲门砖,一旦入仕就抛去一边之辈,则被他厌弃。陈宏谋提倡实学,就是将治学与做事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对于官员来说,要求以所学用之于行政管理,给治下黎民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即使对于读书士子,也要求以自身为表率,为乡梓做些有益之事。

今人常会引用一些经典名言,常又仅仅引用半句,解析亦不免偏颇。如“学而优则仕”,通常的解释是学习成绩优秀便能够做官,其实并非原意。这句话出于孔子高足卜子夏之口,全句为: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8〕

优,通“悠”,意为闲暇余裕;而仕,也与事相通。杨伯峻先生的译解为: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则说出仕与治学的道理是一样的,都要当事者先尽力去做好,才可以再去做别的,然后解析仕与学的辩证关系:“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所学者益广。”意即为官者继续读书学习,是为了有益于行政管理;读书后出来做官理事,则是为了验证其所学是否有用。

这并非一个深奥的道理,却难以做到毕生践行。一个官员所承受的压力、面对的诱惑,长期主政带来的自信与膨胀,加上必然产生的疲惫懈怠,在在使人陷入事务与应酬之中,无暇再拿起书本。但陈宏谋做到了,尝曰:“与人言政,辄引之于学,以为仕即学也,尽吾心焉而已。”〔49〕一次往宁夏巡边,终日在沙碛中奔波,而宏谋将书卷置于肩舆(一种简易轿子)之中,得空就阅读批改,返回西安后与孙景烈观看,孙深为叹服。的确就是这样,陈宏谋终生不废书卷,受益无穷,乐在其中,也以此要求儿子。他在一封家书中叮嘱嗣子钟珂:“到家之后,行止坐卧总不离书本方好。纵有往来酬应,稍可抽身即亲书籍。丢荒半日,必要补足,方可谓之好学。吾向年觉得外务皆可缓可缺,而每日读书功夫不可缓,亦不肯缺者,非不近人情也,心乎好之,乐此不疲耳。”〔50〕对身边人与幕友,陈宏谋也在留心观察,从中发现了安静好学的王杰。

王杰被选入督抚衙门做幕友,首先在于写得一手好字,可那时大小衙门都不乏书法人才,并非独传之秘。幕友是一个特殊群体,必然存在人情势利,存在着拉帮结伙与欺生。根据现存不多的记载,可知王杰在尹继善幕中就受过挤兑,进入陈宏谋幕府的情形要好一些,仍不免被人议论。王杰做人低调,洁身自好,督抚衙门中奏章题本、文移书札繁多,总是一丝不苟地做好。他也尽量与同事及其他衙门的幕友相处,忍痛拿出时间来接待,但一有空闲就捧起书本,并不像一般幕友那样热衷于打探和攀结。陈宏谋明于识人,当年在关中书院就对其多有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观察,更为赏识,认为绝非凡庸之辈可比。他堪称王杰的又一个恩师,有很多关怀照顾,但更多是在道德学问上的潜移默化。后人编纂《清儒学案》,将王杰列入陈宏谋一系,也是自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