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寿宫与养心殿

三、宁寿宫与养心殿

过了六十大寿之后,乾隆帝就开始考虑禅让后住的地方,谕令在皇宫东区兴建宁寿宫,为将来优游颐养之所,又将圆明园内的长春园指定为归政后所居。四十四年八月,宁寿宫正式竣工,乾隆帝看后非常满意,厚赏在事大臣等,再一次表示该宫作为“将来归政后颐养之所”。可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弘历是希望归政后退居赋闲,静享清福,那才像个禅让的样子,也可以静享清福。

宁寿宫在紫禁城东路,文华殿侧后,是一组规制宏丽、装饰精美、花园雅洁、配套设施齐全的宫室。该宫也是前朝后寝,成为紫禁城中最为富丽堂皇的地方:首先是皇极门,门前有九龙壁,门内玉树琪花;向里经宁寿门,便是仿乾清宫建造的皇极殿,上皇原拟在此接受百官朝贺;再向后经宁寿宫,便到了寝宫区域,有费工六年、精心营造的“乾隆花园”,有读书的处所“寻沿书屋”,有观赏戏曲的畅音阁大戏楼,核心建筑则是乐寿堂,前为养性殿,后则颐和轩。如果说乾清宫和养心殿都还是前明旧物,这里则是全新设计和打造,处处呈现着乾隆中期的鼎盛气象。

自雍正朝开始,皇帝在紫禁城处理政务之所是养心殿,弘历继位后亦如此。该殿自成独立院落,养心门前有专用御厨,出遵义门向东穿过窄巷入月华门,即为乾清宫,向南出内右门为乾清门广场,军机处即在内右门西侧。养心殿西暖阁悬挂雍正帝御书“勤政亲贤”匾额,辅以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如果说紫禁城为大清天下的中心,养心殿当为中心之中心。当初弘历精心兴建宁寿宫,就是在为搬离养心殿做准备,而临近禅让之际,突然又有了改变。

颙琰立为皇太子后,受命移居毓庆宫,却要等到父皇于冬至斋戒后,再遵旨迁居。于是,皇太子继续住在东五所,与众皇子不同的是多了十名侍卫。此一安排或因维修工程未完,其实也兼有考察之义,乾隆帝通过各项典礼去检验,亦于日常细微处留心观察,看其成为太子后的种种表现。所幸皇储心智成熟,沉静谦和,处处表现得中规中矩。当年十一月十八日,距改元还有不到一个半月,有旨命颙琰迁入毓庆宫。

毓庆宫位于乾清宫之东,在斋宫和奉先殿之间,前后四进,正殿呈“工”字形,有穿廊连接前后殿,乾隆帝所题“继德堂”匾额悬于后殿正中。毓庆宫系康熙帝为太子允礽特建,结构精致,装饰亦考究。弘历做皇子时曾在此居住五年许,颙琰五岁时也曾与其他皇子皇孙一起居住于此,允称吉祥。

至此始令皇太子移入毓庆宫,还有一个不言而明的用意:归政后不会再做搬迁。果然,丙辰元旦改元,太上皇帝仍居住于养心殿。未见子皇帝恳切慰留,未见宠臣和珅之流进言劝说,全都用不着,就是太上皇帝改变了主意,而且说得振振有词,合情合理。举行授受大典之后,不知是怎么想的,上皇于当天下午前往宁寿宫,在花园殿宇盘桓流连,至乐寿堂,题写了这样一首诗:

丙申预作菟裘计,堂拟绍兴早勒铭。

日往月来忽廿岁,居今归政得耆龄。

付忧与子讵忘付,宁寿斯身敢即宁?

惇史百王相较量,独承厚眷赖苍灵。〔4〕

意思是:自己在二十年前就做好了禅让的准备,也为归闲娱老建好宫苑,今日终于归政,却还不敢忘记责任,不能把一切忧患压到子皇帝肩头,去宁寿宫享受安宁。

“菟裘”一词,出于《左传·隐公十一年》,后代称告老退隐之地,诗中指宁寿宫。诗间小注说得更清楚:“丙申葺宁寿宫,为倦勤后娱老之所,名此堂曰‘乐寿’,盖因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号,见董其昌《论古帖》,是年有诗以名予志。幸荷昊苍眷佑,今岁丙辰元日已符归政初愿。自揣精力强健如常,子皇帝初登大宝,用人理政尚当时加训诲,何忍即移居宁寿宫,效宋高之自图安逸耶?”上皇一言九鼎,又提升到这般崇高境界,复谁胆敢再加议论?而富丽堂皇的宁寿宫建筑群,上皇不用,又谁敢搬入?同理,圆明园的长春园、避暑山庄的澹泊诚敬殿,上皇也是照旧使用,并不因归政迁出。

不搬离养心殿,太上皇帝曾说过是住惯了,“予即位以来,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今既训政如常,自当仍居养心殿,诸事咸宜也”〔5〕。为什么说“诸事咸宜”?据他自己解释,因为还要训政,若居住偏于一隅的宁寿宫,皇帝前往聆听训诲,大臣觐见请旨议事,都要跑很远的路,不搬就没有这些问题。上皇还表示,如果九十大寿后精力稍觉不济,即当迁居宁寿宫,“以享大年闲静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