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阁学士
转眼进入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是一个“京察年”。所谓京察,指对京官的全面考核,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这是王杰中进士后的第十个年头,前两次考核都在福建学政任上,由福建巡抚出具评语,现在已回京任职两年,自然要参加京察。
此类考核虽常流于形式,也是在任官员的一道关口。朝廷隆重其事,钦派王大臣领衔,由吏部具体负责实施。高官如部院尚书侍郎、都御史副都御史、内阁学士,包括各地总督巡抚等,要由吏部提交履历业绩清单,皇上最后定夺,称为“列题”。三品以下和翰詹正五品以上官员,也是由吏部提出清单,一体引见候旨,称为“引见”。拟写清单的前提,是各部院长官对下属的奉职情况依照“三等四格”出具的考语: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再以守、为、政、年为四格。一等者要求守清、才长、政勤、年青(或壮、健)。在这次京察中,王杰列于一等:
吏部带领王大臣京察验看之四五品京堂翰林院侍读学士哈靖阿等四十四员引见。得旨:哈靖阿、德昌、李中简、王杰、胡高望、曹文埴、奇臣、刘松龄、傅作霖俱准其一等;费元龙、玛兴阿、赫植俱年老,均着原品休致;余依议。〔10〕
仅这些已升侍读学士或开坊(即升为左右春坊)的资深翰林,已达四十四员之多。稍后的一拨是翰林院编修曹仁虎等五十一员,内阁侍读学士锦柱等三十五员,可知朝中文学侍从之人数众多,想从中脱颖而出,真是难之又难。
未见王杰的奔竞走动,关学所提倡的“不通声气”,在其一生中始终凛遵不逾。他只是踏实做事,在任何位置上都是如此,甚至有意疏远两位权柄显赫的恩公。这次引见在四月初九日,半个月后,王杰被擢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该年适逢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京城一派节庆气氛。弘历为母亲的“八旬万寿”特开恩科,天下举子又多了一次会试机会,聚集京师。历来科举中故事很多,本届会试居然有一个叫李炜的举子超过一百岁,而年过八十的有十八位,年过七十有十六位。乾隆帝大为欣悦,以为是国家祥瑞,颁布圣谕,赏给李炜国子监司业职衔,并赏给八十岁以上举子翰林院检讨职衔、七十岁以上者国子监学正职衔。
皇上发了话,礼部、吏部即会办理相关职衔文书,分发赏赐的银锭缎匹,以及庆贺宴会。王杰也要参与其间,跟着一通忙碌。他会忆起十年前的会试吗?应该会的,那也是一届恩科,是崇庆皇太后的七十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