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乾隆朝的“文治”
2025年10月14日
【第七章】乾隆朝的“文治”
若从兴办文教上论列,清朝不仅不输于前代各朝,甚至有以过之。入关之后,自摄政王多尔衮到顺治帝,再到康熙帝、雍正帝,皆尊崇儒学,重视学校和科举,也陆续编纂了一批大部头图书。乾隆帝抱负宏远,即便在收复西域、平定金川的战事期间,也仍然关注着一些大型的文化工程。
四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军机大臣奏报正在编纂中的图书项目,全是奉旨办理的,列举了十六种,只有《通典》《通志》《日下旧闻考》派有总裁官,其余皆无专管之员。此时崇庆皇太后病逝已过去两个多月,弘历丧服未改,却也渐渐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这件事就是他交办查核的,也迅速做出人员安排:
《蒙古源流》,派舒赫德、奎林;
《临清纪略》,派舒赫德、彭元瑞;
《金川方略》,派福隆安、丰昇额;
《一统志》,派袁守侗、和珅;
《西域图志》,派福康安、刘墉;
《元史》《辽史》,派金简、钱汝诚;
《明纪纲目》,派和珅、彭元瑞;
《明史》,派英廉、钱汝诚;
《通鉴辑览》《热河志》,派梁国治、和珅;
《通志》《通典》,派钱汝诚、彭元瑞;
《日下旧闻考》,派英廉、刘墉;
《音韵述微》《太学志》,派梁国治、金士松。
名单是军机处拟议提交的,除首枢于敏中和去云南办理军务的阿桂,大多数各有分工,年仅二十七岁的和珅竟也占得三席。项目中没有《四库全书》,前面提到的那些书固然重要,却也不宜与这个天字第一号文化工程并列。名单中没有王杰的名字,原因是他仍在浙江,而他的学养与严谨,在皇上心目中的分量远超过名单中的多数人,不久后便被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