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受之典
嘉庆元年元日,是紫禁城双喜降临的一天,既要举行禅让的授受典礼,又要举办新帝的登基大典。一切都依照事先拟定的程序进行:当天中夜时分,老皇帝即起床,往宫中各佛堂祭拜祝祷,然后到西弘德殿用膳;接下来率皇太子往奉先殿和堂子,祭告列祖列宗;太和殿、太和门直至午门外盛陈卤簿,殿前平台摆设雅乐,禅让大典在太和殿隆重举行。
整个典礼似乎有几分沉闷。阿桂、和珅、王杰等枢阁大臣肃立于殿檐之下,满蒙王公及众臣分文武两班,由殿门排向陛阶之下,各藩属国使臣也挨次站立。臣子们应能理解老皇帝的复杂心境,一切肃穆平静,人人表情凝重,不见欢欣喜悦。禅让大典简短郑重:皇太子由礼部官员引领往养心殿,迎接父皇法驾到中和殿,然后从后门进入太和殿,皇帝升座,皇太子一侧侍立;静鞭响起,“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颙琰被引至宝座前跪拜,而后起身肃立;大学士跪读表文,颙琰挨近御座跪下,从父皇手中郑重接过“皇帝之宝”玉玺,小心翼翼,转交给右边侍立的大学士,放至御座右边的几案上;此时的颙琰已是当朝天子,举止却益发谨小慎微,由大学士导引重回拜位,率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再行三跪九叩大礼。至此,大典完成,“中和韶乐作,奏《和平之章》,太上皇帝还宫”。而颙琰在送回父皇后更换礼服,御太和殿行登基典礼,再次鸣鞭奏乐,宣表官宣读表文,接受王公大臣及外藩各国使臣行九叩礼。礼部和鸿胪寺官员登上天安门楼,恭宣太上皇帝传位诏书。该诏延续了乾隆帝喜欢的铺张文风,枚数文治武功与嘉惠苍生,夸耀才智英明,顺便也夸了几句皇太子秉性谦冲。
宝玺是皇权的象征。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宝”已经授予新天子,如何体现太上皇帝的尊威?弘历早有安排。平定回疆之后,和阗良玉源源运京,乾隆帝亲加挑选,“其玉色与五朝册宝相符者,均编为‘庙字号’,俟后有举行册宝入庙之事,概用此玉,以昭画一;其玉色较白而未能一律者,另编为‘喜字号’,将来朕归政后嗣位皇子,崇上尊称,即将此玉成造册宝”〔6〕。细味此一段文字,喜字号玉色洁白,比庙字号品质更为优良。数月前册立皇太子时,老皇帝就曾专发上谕:
朕归政后,应用喜字第一号玉宝,镌刻“太上皇帝之宝”,玉册即将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镌刻,作为太上皇帝宝册。〔7〕
据此,军机处拟定了新的用宝制度,从嘉庆元年起颁发诏书,首先钤用“太上皇帝之宝”,然后再用“皇帝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