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四句教”
谈关学,不能不提到这一学派的开创者张载,一个颇具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关中大儒;而若说起这位前贤对王杰的影响,似应从其晚年的一段语录谈起,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2〕
这是今日的通行版本,出自清初大儒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又被称作“四为”“横渠四句”“四句教”,流传至今。
张载出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为开创理学体系的“北宋五子”之一。他祖籍河南开封,也出生在那里,父亲张迪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卒于涪州知州任所,时年十六岁的张载与幼弟跟随母亲扶柩还乡,行至陕西郿县横渠一带闻知前方突发兵变,加以盘缠匮乏,万般无奈之际就地安葬亡父,一家人也就在横渠镇守丧和落户,所以冯从吾《关学编》称他为“郿人”。播迁异地,孤儿寡母,苦况自可想象,而他在横渠发奋读书,“无所不学”,很快融入当地社会。时西夏崛起,频频入侵陕甘边地,青年张载“喜谈兵”,曾前往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的大营,献上收复洮西之策。范仲淹对这个热血青年很欣赏,交谈中发现其儒学根基较优,意欲为国家保存读书种子,善言诱导,打消了他的参军念头。张载返回横渠,继续研习儒家经典,三十八岁考中进士,与程颐、苏轼兄弟同榜。此后的十年有余,张载奔波宦途,历任数地后调至京师,而因对王安石变法之简单操切有所保留,辞职还乡,潜心治学。他精于思辨,也善于讲解阐发,曾受文彦博之邀讲学长安学宫,居乡未久即声名大起,四方来学者甚多,敬称“横渠先生”,从而催生了一个重要的理学支脉——关学。
熙宁九年(1076)秋,张载写成《正蒙》一书,收录了其多年来的哲学思考和言论,颁示门人,关中弟子奉之如《论语》。次年春,张载受召带病入京,任太常礼院同知,自感与众官格格不入,数月后即坚辞告归。此时的他在学术上已臻于成熟,扶病行至临潼道上,觉得病势沉重,于旅店沐浴更衣,次日晨安详离世。其身侧仅有外甥一人,行囊空空,景况惨凄。在西安的弟子闻讯奔丧,始得以成殓和归葬横渠。
张载是北宋重要的思想家,是理学大厦早期的几位搭建者之一,也是关学的创始人,著作甚丰。他终身致力于接续孔孟之道统,抉发和传扬儒学精义,将治学心得和学术理念总结成朗朗上口的语录体,为的就是弟子后学便于记诵。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四句教”并未收入其最为重视的《正蒙》,而见于《张子语录》中,原句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3〕。这本语录分上、中、下三编,当为门人所记录汇编,较为接近乃师的原句。而一经刊出,即引发学界的关注,后人在引用的同时,也对字句加以调整:《近思录拾遗》中,将“立志”改为“立心”,其他同前〔34〕;至真德秀《西山读书记》所引,又将“立道”改为“立极”,“去圣”改为“前圣”〔35〕;进入清代,再被修改,成为今日最流行的版本。
历史上的名著名言多矣,其传播过程大都存在着增删改易,毫不奇怪。后世对“横渠四句”的改订较小,并不背离其宗旨;而比较所有的改动,仍觉不如原句更为朴实准确,更符合张载的口角风神。不管是在边境告危的战时,还是和平环境,张载都有一种紧迫感或曰危机感,有着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在他看来,传承儒家道统,从来都不仅仅是读书人寂处书斋的个人旨趣,而是与世道民心、文明存废相关联,因此必须具有一种献身精神。作为关学后人的王杰,虽不见其在文集中敬谨抄录和赞美——那不是他的个性,而观察其一生行履,无论说话还是做事,皆不离张载的四句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