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女儿的婚事
王杰有两个女儿,皆为正妻程氏所生。大女婿是同县的刘栋,后来考中举人。小女金儿待字闺中,甚得父母喜爱。二哥在家乡为金儿介绍了一门亲事,王杰在回信中写道:
所言金儿亲事定于家乡,此我之本意。然来书止详其家世及学生肯读书,亦不言相貌若何,家道若何,倘或家道甚难,杰亦不能兼顾,彼时转觉作难,亦不甚便。望即再加访问确实,并学生八字开来,以便斟酌。京中也有一两家商议做亲,人家颇合式,杰之意总不如在家中。惟金儿母亲此时又愿与直隶人对亲,姻缘自有一定,我亦不敢太拘。不过年纪长大,未免多一心事耳。〔44〕
显示了他对女儿的怜爱,以及在她婚事上的矛盾心理。而细读亦可看出,王杰虽让二哥提供家乡那位男孩的详细情况,而实际上还是倾向于妻子的意见的。
信中提及的“与直隶人对亲”,所指为朱珪之子朱锡经。朱珪出生于京师大兴县,少年时与哥哥朱筠以神童闻名,其年龄虽比王杰小六岁,中进士却要早十三年。这位公认的大才子仁厚温润,一生低调,却也曾几次为人倾陷。数年前他就以山西布政使署巡抚,此时则是侍讲学士,由从二品降为从四品,而王杰始终以翰林前辈相待。锡经为家中长子,时年二十六岁,有过两次婚姻,妻子皆患病去世。友人为两家牵线,王杰一听是朱珪之子,即生好感。他对二哥说是妻子的意愿,应是照顾到哥哥的面子,也留下一些余地。
而朱珪素来敬重王杰的品格,对这门亲事也很满意。多年后王杰辞世,朱珪为之撰写墓志铭,其中也写到两家的亲事,充满美好记忆,叙述也更细腻:
珪于公忝先进,而公洊九列,珪稍回翔,故往来踪迹颇疏。男锡经再丧偶未敛,曹慕堂宗丞适为公女相攸某氏,公不欲,曹曰:“有一人,迟则将为他姓得耳。”公问为谁,曹曰:“朱石君之子弦断矣。”公曰:“石君前辈,我重其人,必有后,君其为我谋之。”曹来吊,曰:“郎君必当续娶,作伐者可待我乎?”予怪之,已而予妻弟陈奉玺至,其言与曹同。予益咤问,乃知出韩城意。予曰:“姑待期年后再言可也。”予感公之相知,明年问名焉。呜呼,公以素心相质,重以婚姻,真直谅友也!〔45〕
热心作伐者为曹学闵,号慕堂,乾隆十九年进士,庶吉士,时任鸿胪寺少卿,为官清慎,与王杰、朱珪交善,也成就了一桩美满婚姻。
四十四年秋闱,锡经考中举人,不久即与金儿成亲。朱珪在妻子病逝后未再续娶,加上居官清廉,家中颇为清寒。金儿成为家中主妇,好在已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节俭的家风,也不觉得吃苦。锡经曾写道:
除夕,锡经、锡纬,三侄锡田、锡召、锡珏,一婿秉鞬拜贺于膝前,府君顾而乐之,以为庭闱聚首,是年最盛。〔46〕
虽未细加描述,也能感觉到朱珪很喜欢新入门的长子媳妇,金儿也融入了这个新家庭,一家子其乐融融。朱珪有一首诗显然与之相关,曰:
樽酒兰言剪烛时,清香不隔绛纱帷。武功风雅官仍贵,沂国平生志自知。渐水三悬冰镜朗,南宫再总玉衡司。相思若有凌霞便,消息梅花寄一枝。〔47〕
应作于两家结亲之后,此时王杰再赴浙江督学,朱珪以诗代柬,表达了尊敬与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