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地会
台湾的林爽文起义,有着天地会的深厚背景。
天地会是在明末抗击清军入侵的过程中产生的,又称洪门,也衍生出添弟会、三点会、八卦会等数十种名称,今天已很难理清端绪,传说纷纭,或曰“洪门五祖”追随史可法抗清,又以郑成功属下将领陈永华(化名陈近南)为领袖,流传甚广的还有陈近南曾居襄阳城南白鹤洞,号为白鹤道人之说。随着郑氏政权的消亡和收复台湾,加上清廷的严禁,天地会遭到严酷打压,一度销声匿迹。而在乾隆中期,天地会与其他一些秘密会社又活跃起来,福建僧人郑洪二化名万云龙,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于三十三年、三十五年两次密谋举事,皆被官军挫败;五十一年十一月的林爽文之变,正是由知府孙景燧取缔天地会,逮捕其首领引发。
林爽文出生于福建漳州,十七岁时随父亲到台湾,因其叔伯为天地会头目,不久后即入会,很快成为北路首领。其叔伯被抓捕,林爽文率部劫营,并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攻陷彰化,杀孙景燧,竖旗造反,得到王作、李同、庄大田等率众响应,杀死淡水同知,攻下新竹,一时声势浩大。若非台湾镇总兵率部死守诸罗,很可能造成全台陷落。闽浙总督常青闻讯,急调水陆官军赴台镇压,首要是保卫府城台南与重要港口。乾隆帝斥责其惊慌,谕曰:“总以镇静内地为要。看尔等俱属张皇失措,为此朕却牵念,台湾常有此等事,此次何至汝等如是张皇畏惧?”〔4〕在皇上看来,台湾乱民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根本不需要提督前往,派出一个能干的总兵,多带些枪炮,也就足够了。
与以往的台湾事变不同,天地会在民众中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再加上福建移民的地缘因素,导致此次战事完全出乎乾隆帝的想象。台湾岛从北到南烽烟滚滚:最先是中部重镇彰化失陷,知县、知府被杀;接下来北部的淡水厅和新竹城被残破,同知等人死难;仅过十余日,南部凤山的会党在庄大田带领下攻克县城,知县自刎;台南府城在大年三十被数路义军攻打,总兵柴大纪则被困在诸罗。最先抵达的增援部队是澎湖驻军,因人数较少,作用不大。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受命率部赴援,于十二月十五日自厦门起航,几次在海面被狂风阻回,居然用了约二十天才赶到,复被义军的气势吓住,基本上是龟缩在台南府城,只派零星部队出击。福建提督任承恩及所部两天后出发,正月初六日始在临近彰化的鹿仔港登岸,也是按兵不动。乾隆帝先是祈祷海上风浪平息,得知二提督抵台后又盼望捷报,等得心急火燎也不见奏报,降谕严斥:
至黄仕简、任承恩于正月初四、初六前后抵台,迄今已一月有余,何以尚未据奏报剿贼消息?该提督等系专阃大员,抵台湾已久,即待厚集兵力,克期进攻,亦应将贼匪情形随时奏报,乃至今总无消息,所办何事!黄仕简、任承恩着传旨严行申饬。看来黄仕简、任承恩全不谙事理轻重缓急,且彼此俱系提督,不相统摄,竟有互相观望之意,于剿捕事宜不能得力。〔5〕
常青闻变后急派水陆两提督领兵赴台,乾隆帝曾加责斥,一则认为他不够镇静,小小闹腾不值得大动作;二则两个级别相同、互不统辖的将领,容易发生矛盾和推诿。黄、任二人各带所部,一南一北,在皇上看来本应分进合击,救援诸罗,打通府城与彰化的联络,孰知一个比一个胆怯,被皇上好一通训斥。
由于存在一个台湾问题,清廷不仅特设福州将军,也令闽浙总督驻扎福州,而除了通常的福建提督外,又增设福建水师提督。水陆两提督皆为功臣之后,也都曾入宫做过侍卫。水师提督黄仕简乃海澄公黄梧(当年为收复台湾立过大功)之曾孙,于雍正八年袭公爵,乾隆二十八年掌领福建水师,四十七年渡台镇压漳泉籍移民械斗有功,四十八年曾短期任御前侍卫,扈驾南巡,然后返回本任。此年仕简已六十五岁,几度重病,已无当年之锐气,勉力统兵抵达台南,将重点放在守城上,并不断请求增兵。陆路提督任承恩是山西大同人,乃父任举武进士出身,以重庆镇总兵于金川之役中屡建大功,战死沙场,乾隆帝亲为其撰写祭文和碑文,祀昭忠祠。待承恩成年后选为三等侍卫,历任福建陆路提标游击,历参将、副将,四十九年擢为提督。任承恩率兵登岸后驻扎鹿仔港,周边的义军时加滋扰,也不敢轻举妄动。
因知黄仕简在大病之后,皇上还有几分体谅,而对任承恩更为不满,斥责他连消息都搞不准,毫无积极举措,“彰化县城久经守备陈邦光收复,而该提督折内,何以尚称令柴大纪前往收复彰化等处?任承恩由鹿仔港登岸,系在北路,即当知会黄仕简分路夹攻,办理方中窾要,乃迄今月余尚无进兵确信。看来伊二人竟各不相下,心存观望。此即朕于起事时不欲令任承恩去之意,今竟不出所料”〔6〕。阅读实录,常会看到乾隆帝夸奖或批评臣下,夸奖赞誉较少,批评训斥甚至辱骂甚多,而一旦引发皇上反感,开起了训斥模式,往往会愈演愈烈。
两提督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