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学名臣

一、理学名臣

将王杰与陈宏谋相比较,真的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都出身于贫素农家,父祖以上数代无科举做官之人;都有一个力图改变的父亲,引领儿子们读书,一门苦学,满圃青葱,仅培育成一棵大树;都生性安静严谨、淳厚温煦,而内心坚毅,不妄交,不苟合;都曾进入家乡的著名书院苦读,注重实学;也都是终生不离书卷,爱与人讨论学术话题,又着眼于经世救世,不甚喜辞赋华美……

看多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虚与委蛇,就能知道陈宏谋与尹继善的精诚合作多么稀有,其倾心相交和终生不渝的友谊,更为难得。二人同年进士,同朝为官逾四十载,宏谋曾作为老尹属下,也曾几次与之相配合,一督一抚,精诚合作,甚至一起挨皇上的骂。在对待王杰一事上,两人也是联手玉成:如果说尹继善是一个重教爱才的封疆大吏,发现和保护了王杰,陈宏谋则不仅仅庇护照顾和鼓励推助,还是他在读书治学和从政方面的精神导师,影响其一生志业。

陈宏谋,广西临桂人,出身农家,以门前有一株大榕树,号榕门。袁枚记其少年时即有远大志向:“家本寒素,幼好读书,持一卷,蔽门坐,惟闻京师《邸报》,必向亲友处借观之,识者皆知其有大志也。”〔45〕有点儿像今天所说的关心国家大事,而作为一个僻远农村的孩子,可见出志向不凡。哥哥陈宏本为父亲的培养重点,一直通不过科试,却是他最好的启蒙老师。与那时的许多寒儒一样,宏做了一名乡村教书先生,深知民间疾苦,自幼指导弟弟读书,也教育他不忘根本,凡事力求对百姓生存有益。陈宏谋很难说有多么过人的禀赋,但勤奋、刻苦、坚忍不拔。他在举业上也有过几番蹉跎,也无奈去村塾教书,甚至求神问卜,幸运的是接连遇上贵人,命运出现了大转折。首先是家乡宣成书院的山长朱元理(惕庵),康熙五十九年父亲领他前往拜见,惕庵经当面测试,一下子就喜欢得不得了,赠以笔砚,为他取字“汝咨”。次年,陈宏谋通过了严格的考试,进入宣成书院读书。

宣成书院肇始于宋景定年间,为纪念两位理学大家张栻(谥曰“宣”)、吕祖谦(谥曰“成”)而建,学术传统可谓悠久。张栻曾长期主持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反对科举利禄之学,致力于培养传道济民之才。吕祖谦提倡读史,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厌弃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二人皆是大教育家,力主培育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后世越来越盛行的应试教育风气下,不免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宣成书院屡遭废弃,明朝改为县学,不仅地址变来变去,名称也有变化,已与普通的州县学校毫无差别。惕庵回乡后,受邀重振宣成书院,在设置课程时既重浙东学派的理学体系,又告知学生力戒空谈积习,强调“实践”与“功夫”,强调必须通读历史名著,继承了张、吕的办学理念。书院长年订阅朝廷《邸报》,以便学生及时了解皇帝谕旨、部院事宜及各省消息。袁枚所说陈宏谋少年时即爱看《邸报》,居乡村时要到处寻觅,在这里则可以定期阅读,心胸视野随之大为开阔。

正是在宣成书院,陈宏谋遇上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广西学政徐树屏。徐学政可是大有来历,乃“昆山三徐”中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深受康熙帝倚信)第三子,却没有沾上老爹啥子光,倒是因此吃了不少挂落。本来已得中举人,因被人弹劾而废,过了二十多年始通过会试。世道险恶,科举蹉跎,徐树屏转而潜心研究学术,所著《东莱先生古文关键考异》流布甚广。桂林为广西大郡,树屏巡考时必至宣成书院,与朱元理切磋学术,亲自登坛给生员讲课,对勤奋颖悟的陈宏谋见而欣喜,当年府考即定为第一名。与府学县学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同,书院尚保存着学以修身的传统。陕西与广西相距遥远,儒学传承则息息相通,关中书院和宣成书院的课程设置颇为相像。宏谋如饥似渴地阅读经典,为科举做准备,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实学的经世思想,终于在雍正元年得中进士。他是家族本支的第一个进士,并由此引导出一个科第世家——临桂陈氏。

为庆贺继位改元,雍正帝胤禛决定特开恩科,原来跨年的秋闱春闱在一年之内举行,“四月乡试,九月会试,十月殿试”〔46〕。命运之门向这个农家子弟敞开,陈宏谋乡试第一,荣获解元,接下来连过会试与廷试,选庶吉士,可称人生得意马蹄疾。理学以诚敬为根基,影响到一代代读书入仕者,而在各种诱惑之前坚持操守的并不甚多。陈宏谋堪称道德典范,一生倡导实学,说实话,做实事,为此曾吃过大亏,而志节不改。升至高位后,宏谋每到一地都要视察学校与书院,延聘名师,资助贫苦生员,并亲自登台讲述学以致用的道理。任陕西巡抚时,陈宏谋于政事之暇常到关中书院,也与在宣成书院的经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