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哥们
2025年10月14日
三、哥哥们
清代科举实施较为严格的籍贯管理体制,即便是京师大员之子,按规定也要回原籍参加考试。正因如此,王杰在长大后选择入韩城县学读书。记载缺略,难以确定王杰是否一考即中,所能知道的是他在十八岁时“补韩城县学生员”〔18〕。
这也说明,王杰的哥哥们在成年后也会陆续返回故乡,参加相关考试。廷诏三兄弟对下一代寄望甚高,倾其所能给他们创造较好的学习条件,但也明白个人禀赋资质有差异,为之设计出不同的人生路径。其中有三人被送进西安的关中书院,除王杰外,还有其二哥王澈与大伯家的老四王煜。孙景烈为王廷诏所写祭文中,特别提到其教育下一代的成效:“迄今子侄八人,皆彬彬然功名方盛,不可量,君之教家已有成效矣。”〔19〕
在王杰的一辈,除他之外,虽无人考中进士,也都各有所成,称名乡里。汇录乾隆《韩城县志》与《韩城王氏宗谱》的零星记载,略为:
王楷,国学生,乡饮大宾;
王熉,廪生;
王煜,武举;
王鉴,国学生;
王瀚,庠生;
王浚,武举,乡饮大宾;
王澈,附贡生,乡饮大宾。
由上可知,至少有三人曾进入韩城县学,两人进入国子监,两人得中武举人。满人以骑射崛起于关东,对武科历来重视,各省皆设武科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会试。王煜和王浚应参加过会试,但没有通过,后来也没有获得军职。至于国学生,应是出于捐纳,不一定长期在国子监就读。不管怎样说,韩城王氏自此成为真正的书香门第,以后数代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