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的小聪明?

一、刘墉的小聪明?

对乾隆帝来说,五十二年(1787)的元旦过得并不开心:台湾的变乱继续呈扩大之势,闽浙总督琅玕、湖广总督常青、两广总督孙士毅纷纷奏报,几乎没有什么让皇上欣慰的消息;直隶与山东、河南等地奉旨追缉秘密宗教头目段文经等人,也是旷日持久,毫无结果。弘历登基已超过半个世纪,啥样的局面未曾经历过?是以虽也焦灼烦乱,该做的事情仍按部就班,大宴小集,联句赋诗,斋戒祭祀,一样都不能少。

正月十八日,乾隆帝发布的谕旨中,以前两道较为重要:

一、将十三岁的十公主“加恩晋封为固伦公主”;

二、以王杰为内阁大学士。

十公主为弘历最小的女儿,七年前指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为额驸,此时年已及笄,故降旨礼部拟订指婚礼仪。谕曰:“兹公主年已十三岁,朕之幼女,生质端庄,天性敏慧,温和笃厚,朕优爱之。”后又补充一道旨意,固伦额驸丰绅殷德“服色与贝子同”,“戴红宝石帽顶三眼翎,金黄带,紫扯手”。〔1〕清朝体制,皇后之女称固伦公主,品级如亲王;夫婿称固伦额驸,品级同贝子。弘历的小女儿虽出于惇妃汪氏,而自幼十分受宠爱,故有逾格之封。似此虽是皇帝家事,与朝政亦关联甚多,也再一次显示了和珅地位之巩固,群臣并不觉得意外。

至于王杰的入阁,应是出乎不少人的预想。乾隆帝本来考虑的是刘墉,却被其过于急切和动心机惹毛了,请看谕旨:

向来大学士缺出,多按资格,以协办大学士补授。刘墉在尚书中资分较深,且协办有年,本应实授。惟是上年在热河时及回銮后,曾与军机大臣等论及嵇璜年老,若求回籍,不忍不从,及曹文埴现有老亲,若求回籍养亲,亦不忍不从,而皆惜之。此不过寻常议论耳。然见嵇璜精力尚未就衰,在汉大臣中最为老成,且欲留以相伴。又部院诸臣一时乏人,曹文埴亦属能事,故胥迟之。意军机大臣自不敢以议论之言即行宣露,事隔多时,嵇璜等亦并未有所陈请。昨冬召见刘墉,偶曾与之闲论及此,乃次日曹文埴于召见时,即有告养之奏。朕询之军机大臣,俱称并未向嵇璜等说及,同称系刘墉在懋勤殿所言者。朕召见诸臣,君臣之间原如家人父子,且以刘墉系刘统勋之子,内廷行走之人,非不可与闻者,是以向其论及。乃刘墉即以告之嵇璜等,其意不过欲嵇璜闻知请告,刘墉即可觊觎补授大学士。似此言语不谨,此时岂可即以刘墉实授,以遂其躁进之私耶?〔2〕

此一段话涉及朝廷的顶层人事运作,提到了三个人:第一个是刘墉,说内阁大学士一旦出现空缺,通常由协办大学士递补,而刘墉在现任尚书中比较资深,又做了几年的协办大学士,理应予以实授;又说起大学士嵇璜年岁已高,户部尚书曹文埴双亲年迈,若二人请求回籍,都不忍心拒绝。此乃乾隆帝与军机大臣议论过的话,应是指阿桂、和珅等人,也包括新任的王杰;也曾对刘墉讲起,次日就发生曹文埴请辞之事。皇上平日会与近臣谈到人事动向,看似闲聊,实则是严禁泄露的。此事一暴露,所有知情者都被追问,而问题出在刘墉身上,“同称系刘墉在懋勤殿所言者”。于是就有了这道谕旨,刘墉的小伎俩被公之于众,晋升之事自然成为泡影,替换他的是王杰。谕曰:

现在尚书中王杰资俸亦深,在内廷行走有年。且现在大学士,军机处已有满洲二人,亦不可无一汉大学士,王杰着补授大学士。所有兵部尚书员缺,着彭元瑞调补,其礼部尚书着纪昀补授。德保、纪昀俱属中材,王杰着管理礼部事务,以资经理〔3〕

弘历深谙驭下之道,对于大臣从来都是这样,骂归骂,用归用。不久前刚痛骂过纪昀,仍将他升任礼部尚书;既经擢升,又说他与满尚书德保缺乏大才干,要王杰管理礼部。三日后,有旨批准曹文埴回籍“终养”,即侍奉老母,为其送终,加太子太保衔。至于刘墉,骂过一顿,仍旧做他的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这件事有几分蹊跷,其中很可能是和珅使的坏。此次内阁的调整,本不在于嵇璜年老,而是因梁国治突然去世。准许曹文埴的回籍养亲,可知他并非皇上认可的人选。刘墉即使动过一些心眼儿,也与这次补授大学士无关,为什么被翻腾出来点名指责?想来还是与阻断其上升势头相关,主导者应该是和珅。刘墉处事圆滑又不无锋芒,任吏部尚书已然五年,其中有两年与和珅搭档,虽不敢去招惹这个皇上跟前的大红人,必也有一些不协调之处,是以和珅就给他下了个绊子。至于王杰,本来就是皇上看好的人,平日什么也不掺和,跟谁也不密切,和珅倒还没看出能有啥威胁,未加反对。

呵呵,宠臣最害怕的是失宠,最忌讳的是出现竞争者,是以整日睁大眼睛,处处严防死守,可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任用王杰,在皇上心中应早有预案,和珅以为他比刘墉好摆布,确是走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