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好名习气”
就在王杰赴京参加会试的时候,弘历对陈宏谋给出这六个字的评语,皇上的原话是军机大臣转达的,曰:
据陈宏谋奏请陛见,已于本月十一日起程一折,殊属不必,折内已批谕矣。现在高晋回南查勘下河诸事,朕令其会同陈宏谋一体商办,是该抚现有应办之事。且开岁即届南巡,相见不远,正何必于此时汲汲赴京?朕从前所谓言非出于诚,亦即为此。伊在督抚中尚属能办事,而生平好名习气始终未除。若从此自知湔改,虽远任封疆,不啻日侍左右。其遵朕训诲已多。不然,即一岁数见,亦何益耶!伊即来京请训,朕亦别无可训示之处。着传谕该抚,于何处奉到谕旨,即回。〔17〕
作为出身汉族的理学名臣,宏谋比尹继善更注重名节,而皇上要求的是“公而忘身”,是驯顺和奋勉,是豁出去一切地报效朝廷。六个字包含着大量信息,有知遇肯定,更多的是训诫,堪称诛心之论。
颇有些像对尹继善的敲打,一段时间以来,乾隆帝也不断责斥陈宏谋沽名钓誉,措辞严厉。从道理上讲,弘历的说法堂堂正正,而实际上把许多东西夹杂在内,让臣下非常为难。略举几例:
二十三年四月,新任两广总督的陈宏谋为缓解盐商的经营压力,奏请增拨经费,收买场盐。户部参奏他破坏成规,结果得了个革职留任的处分。乾隆帝指责他“市惠好名痼习,不但未知改,而因升用益甚”〔18〕,将之调离广州,回任江苏巡抚。
当年十月,陈宏谋奏请勘察疏浚运河江阴段以利漕运,乾隆帝大为认可,再次批谕:“陈宏谋在督抚中,颇能勇往,其病不在畏难,但恐遇事过锐,且不免市惠得名之意。”〔19〕表彰中夹着警示。
二十四年正月,陈宏谋奏请将南通、崇明等滨海滩地可垦种者,适量拨给苏州的一些慈善机构,作为收养鳏寡孤独与弃婴的经费。弘历认为“不但一举而数善备,而汝亦因此得名也”。可不久之后,又发现其出错,将他的总督衔撸掉。
二十五年七月,陈宏谋奏报高宝、甘泉等地房屋、田禾被淹,乾隆帝不太相信,说“陈宏谋为人向有沽名习气,且伊所亲勘之处,亦未必能悉周”〔20〕,令尹继善再查。
十二月,因刑部奏报江苏对一些案件拟罪过宽,乾隆帝批谕:“陈宏谋于刑名重案,并不照例定拟,以致叠干驳诘,是其平日好名之故智复萌。”他认为陈宏谋是有意宽减,尽量从轻,传谕特加申饬。〔21〕
尽管有这么多的申斥训诫,官场中人大都看得出,陈宏谋是皇上非常器重的封疆大吏。他的上一次进京是在二十二年七月,多次受到皇上召见,“垂询体恤,无所不至”,面奏通盘筹划东南治水、疏通下游的思路,得到弘历肯定,并恩赐御制诗一章。又是三年过去了,这位老臣很想再见到皇上,几次请求未准,干脆一边奏报,一边起程赶往京师。岂知乾隆帝毫不通融,命他不管在哪里接到军机处寄发的谕旨,都要立即折返。
这个时间段,也正当王杰赶赴春闱之际。参加乡试之后,他应该回到陈宏谋的幕府,假设如此,则陈宏谋于正月间的赴京之行,王杰应会跟随在侧,一路听恩公兼师长论说学问,必也是最好的备考方式。乾隆帝对陈宏谋“好名”的责备,不知二人会否谈起,但在幕府主办文案的他应能知悉,也会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