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政生涯
与上一任的匆忙至福州接棒、立马要到各州府巡回科试完全不同,王杰的第二个学政任期是从容开始的。此时的他已有了四年督学的经验,有了在皇上身边的历练,已是礼部侍郎衔的内阁学士,是令人艳羡的日讲起居注官和南书房翰林,对于朝廷和官场的运作,也较为熟悉了。
从雍正六年到乾隆七年,王杰与父母兄长在杭州城及郊县住过十五个年头,度过了整个幼年和少年时代,留下的记忆是亲切的。浙江学署历经前任经营,宽适洁雅,他在抵任后稍做安顿,就把母亲和家人接来,公务之暇,与母亲聊天叙话,批阅经史,也指导儿子读书。此时王杰的长子塖时二十七岁,老二垿时二十一岁,老三堉时十五岁,均为程夫人所生。两个年龄大的儿子皆已娶妻,堉时是国学生,不知是留在京师,还是随父任到杭州。
督学的主要工作是到所属各州府巡考,称作按临、按试。在职三年期间,第一年先进行岁考,属于学业检查,所有府、州、县学的诸生都必须填报姓名、年岁、籍贯、体格与三代履历,编成名册,参加考试。通过阅卷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再由学政衙门将清册上报礼部存档。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清代岁考生员有“六等黜陟法”: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文理不通者列为六等。一、二等属于优良,可以享受经费补贴;考三、四等者就要分别处分;若是考在五、六等,不光不许科考,前程基本上就没了。有句俗谚“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指的就是这些。而正因为关系到考生命运,稍有不公不慎,也会酿成事端。
浙江下辖有十一个府,生员也比其他省份为多。王杰抵任不久就开始岁考,三月份先考宁波、绍兴二府,奏报“文风俱有可观,士习亦尚驯谨”〔7〕;下半年巡考杭州、嘉兴等五府,读书风气就差了一些。他事先叮嘱监考官员“密为访查一切招摇撞骗枪冒等弊”,在现场也处处留心,果然在杭州考场拿获两名作弊者,即予以惩处。〔8〕自此以严著称。其他考场也发现个别违纪之事,“随时即行斥革,发交府县讯究,以示惩儆”〔9〕。至三十八年四月底,历时一年有余,始得完成岁考。接下来马上就要开始科考,为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县学通常只有前三名获得参试权,竞争更为激烈。巡回考试还包括武生,每至一地连考试带阅卷,大约需要十天,再加上考核教官,加上赶路,差不多半年就过去了。
留在杭州的日子,料理完公务,王杰即在署中安静读书。学署很是宽大雅洁,有亭台水榭,花木繁盛,前任周煌颇有名士范,常在署中宴请同僚或文友,吟诗作赋;而王杰爱好独处,素不喜呼朋引类,也不注意打理园林,“在任三年未尝属意,园为之芜焉”〔10〕。今存一封王杰写给梁山舟的短札,是希望到梁府去拜望,又事先声明不在那里吃饭。山舟乃梁同书之号,钱塘人,乾隆十七年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书法名世,行楷兼擅,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父逝后坚不出仕。梁山舟平素端厚稳重,不喜结交,却与王杰十分相契。〔11〕
除了奏报按临各地考试的情况,王杰较少递送奏折,倒是皇上心细,常会让送折人捎回一些赏项,如貂皮、荷包、银锭、绸缎之类,令他极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