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有出息,竟好”

二、“此人有出息,竟好”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为常规的乡试年,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照例要由朝廷选派。在顺康两朝,乡试考官先从翰林与科道官员中差遣,不够时再由各部院堂官保举,礼部拟出名单,呈送皇上批准。挑选委派以沉稳谨慎为首要标准,常会出现阅卷能力较差者。雍正帝登基后做出改变,命所有拟派考官一律在太和殿考试,翰林、科道与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都有资格报名参试,考卷名次报皇上钦定,以备派发,称为“试差”,即主持乡试的钦差。当年闰五月陆续公布各省正副主考名单,王杰被派往湖南任副考官。尚在庶常馆读书即担任乡试考官,王杰应是较早的一位,属于格外之恩遇。如赵翼原为军机中书,参与三年一度的京察,列在第一等,却未被选派试差。

在王杰离京之前,母亲吴太夫人对他说:“汝去年尚做举人,今皇上命汝为考官,汝勉之矣!”王杰也是感激自励,“入闱阅卷勤慎,搜剔不倦”。所谓搜剔,指阅卷的最后一道程序“搜落卷”,将那些落榜的试卷再读一遍,以免遗漏真才。他说:“离此一二年耳,敢自昧以负当世士乎!”〔2〕乃母所教导的也是这个意思,而王杰对阅卷认真细心,不辞辛苦,则贯穿一生。

该科湖南乡试的正考官为钱大昕,大名鼎鼎的史学家,早岁即以诗文闻名江南,在乾隆帝南巡时赶至御前献赋,钦赐举人。他虽比王杰小三岁,成进士却要早上七年,已升为日讲起居注官,算是翰林前辈,担纲主考。二人结伴南行,钱大昕一路赋诗,描述沿途景物和经历,其中有一首《与王惺园修撰对弈》:

瞢腾长困日如年,暂赌楸枰当昼眠。真讶触蛮分敌国,几曾虞芮让闲田?到头才悔全军蹙,得手徒增一着先。白鹤观中成例在,从来胜败总欣然。〔3〕

应是在船中的闲暇时光,弈棋解困,继之以诗,可见二人相处融洽。王杰也有诗么?不得而知,他的集子中未见收录。睹景生情,感慨兴发,历来乃文人积习,王杰似乎不喜欢这个调调。

时任湖南学政吴鸿与王杰同岁,在翰林院的年辈却要早五科,为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状元。他的情形与王杰相似,也是由皇上打破原拟顺序后钦定的状元:读卷官呈送十卷中,排在第一的本是刘墉,其父刘统勋为内阁协办大学士,深得皇上倚信,乾隆帝阅后觉得并非特别优秀,为杜绝读卷大臣可能存在的关照,将刘墉与原拟二甲第二名的吴鸿对调,就这样吴鸿被拔为状元。不能不佩服弘历的眼光,吴鸿才学富赡,有守有为,连任广西、顺天、湖南乡试考官,仅四年就升为侍读学士,出任广东学政,再调任湖南学政,所到之处一片赞誉之声。

有了这样一位学政的三年辛勤栽培,又是文名素著的钱大昕与王杰来任主考,湖南试子寄望甚殷。袁枚尝记其事:

吾乡吴修撰鸿,督学湖南。壬午科,湖南主试者为嘉定钱公新楣、陕西王公伟人。诸生出闱后,各以闱卷呈吴。吴所最赏者为丁甡、丁正心、张德安、石鸿翥、陈圣清五人,曰:“此五卷不售,吾此后不复论文矣!”榜发日,吴招客共饮,使人走探。俄而抄榜来,自第六名至末,只陈圣清一人,吴旁皇莫释。未几,五魁报至,则四生已各冠其经,如联珠然,吴大喜过望。一时省下传为佳话。先是,陈太常兆仑在都中,以书贺吴云:“今科楚南得人必盛。”盖预知吴、钱、王三公之能知文,能拔士也。〔4〕

对于出身翰林者,“能知文”一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能否阅卷认真,能否立心公正。一些地方出现科场风波,往往与主考官有心偏袒或舞弊相关。本科长沙考场堪称风清气正,取中的四十九人,得到社会上普遍认可,绝无物议。文中提到的陈兆仑乃雍正八年进士,乾隆改元后入翰林,善书法,有“文章宗匠”之誉,时为太常寺卿,对王杰显然有着良好印象。

读钱大昕所作《湖南乡试录序》,有一段话印象极深:

湖南应举士子四千余人,三场之卷,凡万二千有奇,合经书义论策诗计之,不下五万六千篇。臣等自阅卷之始,至于撤棘,计十八昼夜,文卷浩繁,而时日有限,谓所去取者皆允当而无一遗才,臣诚未敢自信也。然臣之心力,不敢不尽矣。宽其途以收之,平其心以衡之,词无繁简,范之以法;文无奇正,约之以理。不敢以小疵而弃大醇,不敢以细失而訾全美,每当去取之际,虚怀商榷,不惮再三。〔5〕

钱大昕一代醇儒,主试时不独绝无骄矜,反而是战战兢兢,唯恐去取不当。跟随他第一次出考差,对王杰实在是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受益匪浅。

各路考差试毕回京,照例要具折奏报谢恩。二人回京后“恭复恩命”的奏章保存至今,联署“日讲官侍读臣钱大昕,修撰臣王杰”。这类折子很简短,一般是见不到御批的,即使有,通常也就是一个“览”字。而在该折的署名之侧,则可看到乾隆帝朱批:钱大昕是“读书人,不晓事务者,最好不过学政,尚宜远省迟用”;王杰则是“此人有出息,竟好”。谁都能看得出当今圣上对王杰的关注,出仕仅一年,还在庶常馆读书,就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

由于有了皇上御批,此件须转吏部留档,成为以后安排使用的重要依据。此件仍在,今见上面有贴黄多处,标示二人籍贯与拟任已任官职:“钱大昕,已放詹事府少詹,广东学政”;“王杰,已放内阁学士,署工部侍郎,浙江学政”。〔6〕此纸条应贴于三十九年冬月,王杰由浙江学政回京,署工部右侍郎,已俨然二品大员;而当年九月,钱大昕以四品少詹事第一次出任学政,而且是遥远的广东,不久又遇上丁忧返乡,从此坚不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