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躬亲指教”
六十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在圆明园勤政殿宣示恩命,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以明年为嘉庆元年。谕旨很长,主要是回顾其归政的心路历程,以及选择和确定储君的种种曲折,最后讲到的是禅让期间与嗣皇帝的“分工”,曰:
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岂非国家天下之大庆!至郊坛宗社诸祀,朕年开九秩,于登降跪拜仪节,恐精力稍有未充,不足以将诚敬,自应嗣皇帝亲诣行礼。部院衙门并各省具题章疏,及引见文武官员寻常事件,俱由嗣皇帝披阅,奏知朕办理,为朕分劳。〔3〕
哪里还是什么归政?哪里还有什么恋位不恋位?分明仍是乾隆帝位的自然延伸,只是增加了一个助手,名曰嗣皇帝。这就是乾隆帝经过深思熟虑的归政方略,与此前的说法有了很大不同,抓住最高权力不放,却也将朝廷事务的常规化管理,主要交给了颙琰。
此际的东西方世界,有两件事可堪注意:曾经的欧洲大国波兰被瓜分净尽,傀儡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于当月羞愧退位;而已经宣布归政的乾隆帝,则在抓紧禅让期间的顶层政治设计。十八日,军机大臣等奉旨议奏“丙辰举行传位大典”以及配套制度,颁发至京师各部院并各直省,主要内容关乎太上皇帝和嗣皇帝,大略为——
丙辰年嗣皇帝登极,颁发传位诏书一道,首先钤用“太上皇帝之宝”,次用“皇帝之宝”。
太上皇帝仍然称朕,所颁谕旨称为敕旨。
由起居注馆派员分别记录太上皇帝起居注和嗣皇帝起居注。
题奏行文,凡遇“天”“祖”等字高四格抬写,“太上皇帝”高三格抬写,“帝”高二格抬写。
太上皇帝生日称万万寿,嗣皇帝生日称万寿。
遇大祀,由嗣皇帝亲诣行礼。
遇有经筵、耕耤、大阅、传胪等各项典礼,届期奏请嗣皇帝循例举行。
遇太上皇帝、嗣皇帝生辰及掖辇巡幸地方,内外大臣恭递庆贺请安折,俱缮备二份呈递;其随奏事件请安折,俱照常缮备一份,呈嗣皇帝批阅。
外廷筵宴,奏请嗣皇帝恭奉太上皇帝御座,嗣皇帝侍坐,一切仪注临时具奏。
各部院衙门题本、改签、放缺、奏派等各项差使,俱奏报嗣皇帝批阅;各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俱照常式恭缮“皇上睿鉴”字样,后书嘉庆年号。
御门听政,由嗣皇帝示期遵办。
乡会试、殿试、朝考、散馆及一切考试题目,奏请嗣皇帝命题考试。
陛见文武大员及新授道员、知府以上,俱折恭请太上皇帝恩训、嗣皇帝恩训。
对乾隆帝的归政方略,军机处从贯彻落实着眼,进行了细化。而一旦细化,便知老皇帝的思虑甚为周全,军国大事的决策权和大臣的任用权虽未放手,朝政的日常运行则交给了嗣皇帝,如是再过渡几年,即可放心交班了。弘历对江山社稷那强烈的担当和掌控意识,虽年迈而未稍减。在这一点上,乾隆帝很瞧不起那位刚六十岁就急匆匆举行禅让,把一大堆麻烦推给儿子的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