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再失重臣
当苗疆的变乱愈演愈烈时,乾隆帝部署三路围剿,四川酉阳方面由正要回京的孙士毅坐镇,署四川总督,等新督和琳到后再回京。孙士毅闻警驰赴秀山,督兵把守通往湘黔的山口,缉捕潜来联络煽动的苗人,很好地稳定了四川邻近地区。待和琳统兵进至松桃与福康安会师,孙士毅则受命料理后路,保障粮饷军火,并堵御苗兵向川境的游动。
这一年的孙士毅已然七十六岁,身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真正的高龄重臣。他与王杰为同榜进士,列于二甲第四名,亦在进呈考卷的前十名中,开始时却没被皇帝看上,未入翰林,“以知县归班待铨”。新科进士的首选是进庶常馆深造,其次分配各部院任职,较差的才是担任知县,又分为即任和待铨。待铨就是要等待空缺,往往一等就是好几年,王杰的门生汪辉祖就是例子。孙士毅较为幸运的是,乾隆帝在次年南巡时发现了他,“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洊升侍读”〔17〕。此人精强练达,办事结实,居官也清廉,虽在官场栽过几个跟头,总能够迅速起复。征讨廓尔喀之役,孙士毅亲自带队督运,与福康安、和琳合议西藏善后,助成大功。大概因性格差异,他与同年王杰并不亲近,与和珅的关系倒较为热络。苗疆出现叛乱,福、和、孙再度合作,多少能看出和珅的政治运作之痕。
元年五月,苗变未定,白莲教又突然在湖北起事,迅速蔓延到四川酉阳等地。孙士毅受命与湖广总督福宁会剿,率兵急进,在大雨中夜袭教众大营,斩杀首领,追奔四十里。教众退据旗鼓寨,士毅麾军进逼,团团围定。而他已染上瘴疫,勉力支撑,福宁前来会商军务时一见大惊,劝他到后方治病,并急奏朝廷:
臣于六月初二日,亲赴红岩堡与孙士毅会商一切,见孙士毅脸面羸瘦异常,精神十分委顿……臣察看情形,实有难以支持之势,即商之孙士毅自应据实具奏。孙士毅再四阻止,并云自问尚可勉强支撑,若果将来病势沉重,不妨再行入告。臣复详问孙士毅,万一将来一时未能痊愈,此间军务重大,应令何人接管等因。据孙士毅云:如果不能痊愈,平块现有将军观成在彼防守后路,尚无紧要事件,即可嘱令观成前来接手办理。我即仍回平块,照料后路。倘观成一时不能脱身,则令诸神保防守龙山,嘱臣移驻红岩堡军营,两面夹攻……〔18〕
又是一个大臣在前线染病的场景,情形真切。对大清王朝而言,孙士毅真也近似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患病如此,仍坚持在军中指挥,拒绝离开前线。仅仅半个月后,福宁又来到红岩堡大营,孙士毅已是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见到他除流泪以外,连话也说不出。福宁派员飞告和琳,并将孙士毅送往平块救治。然瘴气之恶,在于救治无术,六月二十一日凌晨,孙士毅死于途中。
苗疆领军的三大员,至此只剩下川督和琳,得知消息后令观成前往接掌军务,同时飞奏朝廷。大任在肩,和琳不能从前线分身,亲自去为这位前辈知交送行,只有委派属下妥善盛殓,护送灵柩回京。对孙士毅的病逝,太上皇也是深为悲悯,追赠公爵称号,让其孙承袭伯爵,并命前往劳军的丰绅殷德就近迎接祭奠。老皇帝还特地提道:据军机大臣奏,孙士毅生前曾表示想要入旗,兹准其所请,待乃孙服满之后,允许入籍汉军旗。〔19〕转达孙士毅此一遗愿的,正是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