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前的小风波

一、会试前的小风波

乾隆帝对辛巳恩科的重视,必然牵引着朝野的注意力,也会发生一些大事小情。会试之前的二月间,陕西道御史睦朝栋奏上一本,专谈参试举子的回避规定,没有看到原折,实录中有其提要:

主考及内外帘官子弟亲族,向有回避之例。查乡试入闱之大臣官员,其子弟亲族,多有本籍可归,不难早为之地。惟会试四方云集,数千里外,翘首观光。本年恭遇皇太后万寿恩科会试,士子倍加踊跃。请将应行回避之卷一体收试,特派大臣秉公校阅,其确系可录者,酌拟进呈请旨。〔22〕

清廷为避免权力寻租,给贫寒士子一个相对公正的竞争环境,对官员子弟,尤其是朝中大员的子弟常加限制,正副主考和各房阅卷官的子侄亲属更是严格要求回避。因所有考官皆系皇上在试前临时指派,而举子备考通常一届三年,突然间失去考试资格,也是很大打击。朝栋所奏从道理上说得通,实则不免大开特殊化之门,易生弊端。乾隆帝览奏顿生警惕,朱批:“此奏要誉,该部严察议奏。”意思是这份奏折图名邀誉,想要博取主试大臣与众考官的好感,命有关部门严行调查,提出处分意见。

睦朝栋为乾隆七年进士,列名三甲,未能入选庶吉士,经过二十年的仕途跋涉,至此还是一名御史。虽说职级不过五品,但由于负责“稽查军机处”,日常在军机大臣值房外转悠,能接近权要。可制度是靠人遵奉实施的,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即在利益驱使下,监督反过来向被监督者套近乎。睦朝栋的职责是严防进京的地方大员走门子、搞关系,有此一折,却被皇帝认定是想与大员套磁。几日后礼部呈上会试同考官名册,“所列率多考乡试主考时列在三等未用,及向不知名、聊且充数之员”〔23〕,也就是说一些资质较差、连乡试考差都不用的人,竟成了会试同考官。这份名册中没有睦朝栋的名字,可以排除他有私人念头,可皇上想得较复杂,反说其平日自号读书人,竟如此精心设计,希图博取正直名声,全不考虑如何为国家选拔人才。

三月初六日,乃确定会试主考官的日子,尚在巡幸五台山途中的乾隆帝颁谕,命刑部右侍郎熊学鹏知贡举(总管会试场务,不负责阅卷),协办大学士刘统勋为正考官,户部侍郎于敏中、兵部侍郎观保为副考官。熊学鹏奉旨查明主考与同考等官员“应行回避之子弟亲族”,开列清单奏闻,其中就有刘统勋、于敏中的侄子。乾隆帝更觉得此奏心机深沉,说原以为睦朝栋不过博一时虚名,经熊学鹏查明应回避士子中有刘统勋两个亲侄儿、于敏中一个堂侄。刘统勋、于敏中系军机大臣,而睦朝栋则是在军机处行走之员。此次出巡前,已向刘统勋、于敏中等面谕典试之事,不令二人随驾,外间早有揣测,睦朝栋必然会知晓,所奏显然是在迎合上官,此风断不可长!乾隆帝说自己登基二十六年来,对科道官的章疏一向关注,若胆敢瞻顾徇私,断断难逃洞鉴,“睦朝栋何人?而敢以此等伎俩,巧为尝试乎!”〔24〕

谕旨接着说:今岁因圣母皇太后七十大寿,特增加恩科会试,已属格外旷典;朝中大臣能得以主考阅卷,可谓分外荣宠。若还要为亲族子弟谋划前程,使他们侥幸得中进士,便是不知足,有愧于书生称号了。弘历表示不再深究刘统勋、于敏中是否授意,但属员如此献媚,也不能说毫无责任,对二人应行回避之侄辈,一概罚停乡会试一次,以示儆戒,并将睦朝栋拿交刑部治罪。可怜这位老兄,也不知究竟想的是什么,关了一年半大狱,既查不出与上官的勾连事实,也查不出纳贿营私之罪,蒙皇上“加恩准其赎罪”〔25〕,从此消失于历史烟尘中。

会试开考之前,主持考场事务的熊学鹏也上了一份奏章:“请自本年会试为始,所有主考拟中元魁十名,即将朱卷封固进呈。”〔26〕弘历欣然同意,命以后照此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