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乾隆帝的孝心
论清朝,一向有“康乾盛世”之说,时间跨度超过一百三十年,较为宽泛笼统。实则康熙帝即位时尚属儿童,鳌拜等顾命大臣说了算,亲政之初又是三藩作乱,国家风雨飘摇,远谈不上安定强盛;而乾隆帝晚期倚信权臣,既自外于世界发展潮流,国内又爆发了持续数年的内乱,迅速滑向衰退。窃以为应以雅克萨之战作为大清兴盛的起点,而收复和稳定西域,可称强盛之巅峰。二十四年冬,清军艰难平定大小和卓在南疆的叛乱,乾隆帝欣喜之余,将之作为献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此时距崇庆太后的七十寿诞还有两年,正好从容布置,而在宣布特开恩科的谕旨中,弘历强调了“大武告成,普天同庆”,将这次普惠士子的科试与王朝的开疆拓土相牵结。
孝,发自人之天性,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康熙帝以下,清代诸帝无不注重表达孝心,不光尊养自己的嫡母、生母和祖母,也善待前朝妃嫔,而以乾隆帝显得格外突出。大人物多是有故事的。有关弘历的出生与身世颇有一些传说,说他诞生于避暑山庄的一个茅屋里,生母乃当地村姑,细心照料病中的雍亲王,顺便怀上龙种;还有的扯上浙江海宁陈家,什么以女易子,甚至说乾隆六下江南是为了寻找亲生母亲……皇宫中的确有无数秘密,宫闱秘辛也永远为文学和流言所追逐,创作与编造其实很接近,也都会抓取一点生活依据。乾隆帝南巡已为史家反复论辩,不去多说它了,其中确有孝敬生母的内容。前四次下江南,弘历都是奉皇太后而行,“必首奉慈舆,朝夕侍奉”〔13〕。他也同样奉母东巡和北巡,往曲阜祭孔和五台山拜佛,往清东陵和清西陵谒祭,以及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
几乎所有的帝王都是任性的,弘历尤如此。追求完美和极致应是其一大特点,使他时而失之偏激和抓狂。前面的剃发事件,写了弘历对孝贤皇后的爱情,可见出皇帝痛失爱侣、表达悲伤的灾难性后果;而他对母亲的无边孝心,所标称的“以天下奉养”,也不免大量耗费国库民财。
“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载于《礼记·曲礼上》,实际上做到很难,对于政务烦累的帝王尤难,弘历则终身努力奉行。拣读《清高宗实录》,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皇帝去看望母亲,不时出现“上诣皇太后宫问安”“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上诣皇太后行幄问安”。每年元旦,乾隆帝往奉先殿和堂子行礼之后,先要率诸王文武大臣至寿康宫向太后庆贺新年,然后才是御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崇庆皇太后出身于满洲镶黄旗,钮祜禄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历代名将显宦甚多,其本支则较为清贫。她的祖父没有任何官职,父亲凌柱为四品典仪,也是个毫无实权的闲曹。崇庆皇太后十三岁进入雍邸,被称作格格,生了弘历多年后仍是格格。有人说乾隆帝认为母亲早年吃苦,才加倍的孝敬,或也有一定道理。崇庆太后身板硬实,性格开朗,喜欢热闹,弘历都有所继承。母子皆可称有福之人,洪福齐天,也都较少得病。有一处记载:十二年十月初八,乾隆帝在郊外的静宜园驻跸,闻知母亲身体不适,急忙赶回宫内问安,亲自过问药方,当晚就留在慈宁宫,守候病榻前,每天三次亲手端药,连续七天都是如此。这年太后五十六岁,应是进入老年的调整期,不断出现一些症候,每次弘历都要亲侍汤药,直至母亲痊愈。
雍正帝驾崩时,正牌皇后乌喇那拉氏已辞世数年,弘历顺理成章将母亲奉为后宫第一人,册封皇后以及皇贵妃、妃嫔,皆称奉皇太后懿旨。当时还有一位皇祖玄烨的定嫔,活到九十五岁,随儿子履亲王在宫外居住,每逢年节迎入宫中上寿,崇庆太后执晚辈礼甚恭。她恪守祖制,从未见有过干政之举。内阁首辅兼首席军机大臣讷亲与之近在同宗,经略金川军务不力,被弘历下旨斩于军前,崇庆太后未为说情。讷亲精强明练,立朝清正,自雍正帝起就深得倚信,在前线的失误由于不懂军事,未犯必死之罪,设若皇太后出面,乾隆帝应会从宽处分的。
崇庆皇太后的生日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前一天,弘历就会到寿康宫侍皇太后宴;当日则率皇后、皇贵妃、嫔妃、皇子皇孙等前往行庆贺礼,诸王大臣于慈宁门、众官于午门行礼,接下来簇拥着皇太后到重华宫开宴。十年前为母亲庆贺六十大寿,弘历特地兴建寿安宫,王公宗戚、六部八旗、直省督抚等争相搭建彩棚,从高梁桥直至西华门。皇太后从畅春园乘大安辇进宫,皇帝儿子亲自骑马前导,王公大臣、满汉命妇各在自家祝寿彩棚前夹道跪迎,老太后缓行而过,命各加赏赐,那份尊荣愉悦自是无人能及。安乐的岁月总嫌匆匆,崇庆太后的七十寿辰即将到来,又值国家收复西域,母子俩都憋足了劲儿要大大庆贺一番。
旧时的科举也有些像搭车,正科是班车,恩科则像过路车,王杰有幸搭上了这次过路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