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一阁的模式
乾隆帝曾在上谕中提到一批私人藏书名家,有昆山徐氏之传是楼,常熟钱氏之述古堂,嘉兴项氏之天籁阁、朱氏之曝书亭,杭州赵氏之小山堂,宁波范氏之天一阁。其中以天一阁最受瞩目。创办这个闻名遐迩的藏书楼的范钦,为浙江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仕多地,官至兵部侍郎,一生喜爱图书,回乡后兴建此楼,取名“天一阁”。此时的继承人为其七世孙范懋柱,进呈图书六百四十一种,多数为前代善本,收入《四库全书》里的有九十六种,列入存目的有三百七十七种。
乾隆帝对范氏的义举很赞赏,钦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后又钦赐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帧,并赋诗表彰。而皇上更为欣赏(或曰景慕)的,是天一阁的营建模式,也包括书架的设计,论为古代藏书楼的建筑典范。三十九年六月,弘历钦派干员前往察看绘图:
闻其家藏书处曰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着传谕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察,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寅著未至其家之前,可豫邀范懋柱与之相见,告以奉旨“因闻其家藏书房屋、书架造作甚佳,留传经久,今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久远,故令我亲自看明,具样呈览,尔可同我前往指说”,如此明白宣谕,使其晓然于心,勿稍惊疑,方为妥协。〔24〕
由编书想到藏书,想到学习最好的收藏保存方式,再想到钦差可能带来的惊扰,如此用心,如此细心,古来有几位皇帝能够做到?
寅著在任两淮盐政时,曾奉旨往梅花岭办理皇上为史可法祠题词和题诗之事,时任杭州织造,接到旨意的次日即赶往宁波。按照皇上的指示,他先将范懋柱约至府城相见,转达圣上对天一阁营造法式的赞赏,然后一起到鄞县范家,认真做了测量,奏报:
看得天一阁在范氏住宅之东,坐北南向,左右砖甃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取其透风;阁外周以围墙,其中梁柱及书橱即用松杉等木,形制坚朴;阁下顶格画有水纹,亦系制火之义;阁前凿池,中有泉水,色清味甘,后面围墙东北隅又为曲池,询称年久不知取意,即于阁东引前池之水灌注其内。阁共六间,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湿气,并不贮书;惟居中三间,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亦为可以透风;后列中橱二口、小橱二口,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总计大小书橱共二十六口。每大橱之下置英石一块,据云可收潮湿。……传闻凿池之始,土中隐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阁用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是以高下深广及书橱数目尺寸,俱含六数,至今几三百年并未改造。〔25〕
寅著的确是精强干练,不光叙述甚详,还绘制了图样,甚至连大橱底下的英石都敲下来一小块,打包送至皇上那里。待《四库全书》竣事,乾隆帝命缮写七部,建造七阁以分贮之,均仿照天一阁的规格样式设计。后文渊阁等七处藏书楼陆续建成,经历战乱而命运各异,却未有失火之厄,应是得因于乾隆帝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