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幼在浙江
雍正七年,王廷诏带着一大家子人抵达杭州任职:有他自己的三个儿子,依次是十二岁、九岁、五岁;大哥家三个儿子,十六岁、十岁,另一不详;二哥家两个儿子,十二岁、十一岁。足足的一个光头班哦!
从九品税课司大使的年俸,为三十一两半,另有俸米三十一斛半,可确定养不起这么多家人。两个哥哥,尤其是老大当然会提供一些费用,以保障孩子们的学费和日常开销。可照顾其穿衣吃饭的任务,就落在廷诏妻子吴氏肩头。多年后王杰受命提督浙江学政,因为牵扯进身世纠葛,曾在奏折中深情回忆母亲当年之操劳,说她一人支撑着极其繁重的家务,早晨一睁开眼,就是没完没了的洗衣做饭……
来到杭城后稍做安顿,王廷诏即延聘老师,指导子侄读书。具体细节已付之烟尘,只知学堂设在家中,廷诏也重新捡起书本,在公务之余与塾师探讨文义,督策子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大孩子不一定有利,却带给王杰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不到五岁的他在兄弟中年龄最小,跟着老师听课,也跟着一众哥哥问东问西,自幼养成了爱读书和思考的习惯。
从家乡带来这么多的子侄,除却吃喝拉撒,更大的压力是管理问题:这些男孩从陕西山村来到风物繁盛的杭州城,在浙江渐渐长大,如何度过青春叛逆期,怎样帮助他们抵御大千世界的诱惑,也是一件操心事。由族谱可知:八个男孩虽只有王杰考中举人和进士,多数也成为受人尊敬的士绅,其中有国学生、附贡生、庠生,二人为武举,三人担任乡饮大宾,诚可谓书香门第,彬彬济济,自然有廷诏夫妇付出的心血。而老大家的第三子王桂早卒,很可能就是因病卒于杭州,详情不知,必也是一件伤感劳神之事。
望子成龙是旧中国多数家庭的梦想,而成材与否则要看个人造化与努力。王杰的聪明颖悟显然超过所有的哥哥,在书法上的才能也早早开始显露,八岁就能将匾额大字写得像模像样。他谈不上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却有良好的家教,有父亲的重视和殷切希望。阮元写道:
赠公(王廷诏)性方严,不苟言笑,见之辄爱喜,谓吴夫人曰:“此儿其大吾门乎?观其作字与为人端正,能自立者。”益勤教公,不少宽假。迨去官归乡里,囊空渐不给,而公自刻苦读书,学与年进。〔15〕
最后一句说的是王廷诏被免职还乡后的情况。而在杭州期间,则是王杰读书启蒙的幸福岁月,陶铸了其沉静嗜读的性情,也为其一生学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