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参务案的要害
五十九年正月初九日,乾隆帝收到吉林副都统秀林的奏报,揭露吉林参局长期亏空达十四余万两,违规派发参票,逼敛民间银两,立即传旨将吉林将军恒秀解职,命内阁大学士福康安、刑部尚书胡季堂等驰往审讯;同时传谕秀林将账目查封,控制相关人员,以备福康安等到后速加审办。恰好吉林协领永保等人押运贡参来京,军机大臣随即对他们进行讯问,交代出官参不足,刨夫(即挖参人)入山前须借支款项,每年都有垫支,越积越多的实情。皇上传谕必予严查,一桩钦办大案随即拉开序幕。
若说起清廷与东北大地的关联,人们会想起白山黑水、兴京盛京,想起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多次东巡祭祖,而实际上与皇帝和宗室重臣之日常生活更为密切的,是人参、貂皮和东珠,尤以具有滋补功效的人参最受青睐。朝廷在盛京、吉林、宁古塔设立官参局,从发票、刨挖、蒸晾、收贮、运送实行一条龙管控。产参山林常年封禁,必须凭票采挖,也就有刨丁、把头、揽头等名色。因为利润优厚,各地客商云集吉林等地,开设商号和店铺,与官参局有竞争也有勾兑。拣选上好的野山参供奉朝廷,也是盛京将军、吉林将军的重要职责之一。闻知官参局出了问题,乾隆帝大怒,一上来就用重拳,管事协领诺穆三、托蒙阿被抄家,却也没抄出什么值钱物件,二人名下只有一些出租房屋,别无田产。老皇帝哪里肯信,认为一定是得到风声转移了,命秀林留心访查,并要福康安等抵达后质询恒秀:摊派参票给民户系何人提出?又为何会采纳?
此时福康安以大学士兼四川总督,因带领大小金川的土司首领朝觐暂时留京。为什么要他前往吉林查案?主要的理由是其曾担任过吉林将军,而现任吉林将军与他是表亲,恐怕也是一个原因。廓尔喀之役建立大功之后,叫他去办理此案,有点儿像是架在火上烤,只不知是弘历自个儿的主意,还是出自和珅的建议?福康安岂有不知,抵达后拿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严厉询问恒秀,并请旨将其革职。恒秀出身宗室,也是官场老油子,见势不好,连忙认罪并吐露实情:多年来参苗资源已枯竭,参局入不敷出,银库亏空已久,近两年吉林城又连遭火灾,挖参人损失惨重,已很少有人愿领参票,而每年贡参的数额有增无减,不得已只能强行摊派。福康安等人心知恒秀说的大都是实情,且本人并无贪赃行为,在拟罪之时,提议予以杖徒,押解回京,交宗人府办理;而将主要责任人诺穆三定为斩监候、托蒙阿发遣新疆,并责令其限期上缴三万两银子,可予以减等处罚。乾隆帝对此大为不满,指出:
恒秀身为将军,到任后明知参局亏短缘由,并未据实参奏,复私派无干民户,其罪实无可诿。试思各省地方官如有亏短库项,私行摊派累及百姓者,应得何罪?福康安等岂不知之!
上谕说福康安与恒秀为姑表弟兄,有心包庇,希图含混了事,而随同办案的胡季堂、松筠也随声附和,联衔入奏,颇为失望;表示本应将福康安治罪,念其出征廓尔喀不辞艰险,功绩卓著,姑且从宽,将福康安、胡季堂、松筠三人严行申饬。
弘历声称很明白其中的猫腻,本来可以派和珅再查,如果和珅也有心遮掩,也可以将案卷调京亲自审理。他也指责军机大臣皆有心徇庇,降旨处分:
此案昨经福康安等奏到,经朕看出,详细指斥,即令军机大臣缮写饬谕。而军机大臣亦复意存瞻顾,迁延观望,并未即日拟旨进呈。现距归政之期尚有二年,朕一日临御,即一日倍加兢业,岂容大臣等颟顸从事!阿桂、和珅、王杰、福长安、董诰俱着交部议处。
其中提到“归政”二字,即在位满六十年将举行禅让,乃是他本人一直念叨的,可越是临近,老皇帝越有一点点儿敏感,总觉得臣下的表现有些微妙。一个不算大的派发参票案,先是钦派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等前往审办,复对军机处所有大员做出处分,在乾隆帝不过是敲打兼立威而已。王杰与此案毫无关联,因身任军机大臣,也只能跟着受过。
至于此案主犯诺穆三,被处以斩监候,恒秀得了个绞监候,历任吉林将军和副都统都被处分,革职或降调。处分归处分,参源减少、盘剥过多、刨丁流失、价格高昂等问题如何解决?福康安等人拟定了一个《吉林参务章程》,核心在于招徕刨夫,少放参票,增加补贴,鼓励商人捐助等。至于已有的亏空,如刨夫前些年的欠款,则全行豁免,而以诺穆三、托蒙阿等人家产抵补,不足部分令历任将军副都统等分别按任职年数赔偿。皇上批准减免刨夫的积欠,却有所不解:“吉林刨挖人参,向来刨夫等出山时,于定例交官之外,所得余参准其同行变卖,俾资糊口。是该夫丁等已可藉沾余润,何至动辄需借,逋负累累?”不能不说,老皇帝与底层百姓的疾苦,实在是隔膜太深了。
人参越来越少,而皇室勋贵对人参的迷信依赖,已有些走火入魔,影响所及,参价一路飙升。《红楼梦》中写贾瑞病笃,其父求贾母给点人参救命,王熙凤以一包须末打发,而此时莫说整棵野山参,即便须末也要二十两银子一斤。吉林参务亏空案的曝光,显现的是一个产业的衰微,根源则在于朝廷的挥霍滥用,在于采挖无度导致的资源枯竭,从业者难以为生。而更为严重的是,山林封禁政策,使大东北数千里地方人烟稀疏,发展缓慢,加上边备空虚,为后来的大块国土流失埋下祸根。